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普濟方·針灸》 痔漏

    作者: 朱梓

    治腸風下血。五種痔。疳蝕下部。此痔根本是冷。謹冷食房勞。及療久痔(資生經(jīng))。穴長強治谷道瘙擾。久痔相通者死。又云。主痔與陰相通者死。穴會陰治久痔。穴會陽治五痔疼。穴小腸俞治五痔發(fā)腫。穴秩邊治血痔泄后腫。穴復溜治野雞痔。穴飛揚治久痔腫痛。穴承山治久痔尻椎腫。大便難。陰胞有寒。及小便不利。并五種痔瀉鮮血。穴扶承治痔病瀉血。穴氣海俞治痔篡傷痛。穴飛揚治痔泄血后重。穴商丘 復溜治熱痔。穴勞宮治痔痛。腹下腫。穴承筋 承扶 委中 陽谷治痔骨蝕及骨疽蝕。穴商丘治漏。穴天突 章門 天池 支溝治漏頸痛。穴天突 天窗治下漏。穴長強治五痔便血失屎(出危氏方)。灸四百壯。穴在脊窮骨上。

    治久冷五痔便血(出危氏方)。灸脊百壯。

    灸痔(出百一選方)。

    鳩尾骨尖少偃處即是穴。麥粒大艾炷。灸七壯。或十四壯。甚者止二一壯。瘡發(fā)即安。

    可除根也。

    灸痔法疾若未深。尾閭骨下近谷道。灸一穴便可除去。如傳信方。先以經(jīng)年槐枝。煎湯洗。后灸其上七壯。大稱有驗。如本草只以馬藍菜根一握。水三碗煎碗半。乘熱以小口器瓶瓦中熏洗。

    令腫退。于元生鼠奶根上灸(卻不可灸尖頭??中нt)。如患深。用湯洗。未退再洗。令消。

    俟灸覺大氣通至胸乃效。病雖深。至二十余壯。永絕根本。以竹片護四邊肉。仍于天色寒冷時灸。忌毒物。

    治痔灸法(出仁存方)。以葶藶子二合。豉一升。搗令細。作餅如大錢濃二分許。取一板當瘡孔上。作大艾炷如小指頭大。灸餅上。三炷一易。三餅丸炷。隔二日復一灸之。外臺灸瘰 。

    資生經(jīng)云。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。外臺云。不可灸頭瘡。葶藶氣入腦殺人。

    又法。平立。量脊骨與臍平處椎上。灸七壯?;蚰晟?。更于椎骨兩傍各一寸。灸如上數(shù)無不除根。

    治痔疾如胡瓜。實于腸頭。熱如溏灰?;鸢l(fā)則僵仆(出危氏方)。以柳枝濃煎湯洗。后以艾炷灸三五壯。若覺一道熱氣入腸中。大瀉鮮血穢惡。一時至甚。通禁瀉后。其疾如失。

    灸痔。右以繩圍病者項。令兩頭相柱。展繩從大椎正中量之。垂繩一頭。當灸正下。以墨點訖。又量病者口吻兩頭。接繩頭正下復點之。又量病者口吻如前。便中屈繩。接前口吻繩正下復點之。望使相當所三處并下火。重者各五百壯。輕者三百壯即愈。

    又法。令疾者平坐解衣。以繩當脊大椎骨中。向下量之。尾株骨尖頭訖。再折繩。更從尾株尖頭向上量。當繩頭即下火。高號州初灸至一百壯。得瘥。后三年復發(fā)。又灸之便斷。兼療腰腳。

    治五痔痛。穴攢竹治五痔痛。不得大小便。穴會陰治痔 痛。穴飛揚 承筋 委中 承扶治諸痔。宜灸回氣三七壯。黃帝針經(jīng)云。在尾脆骨上一寸半。又連岡穴主之。在回氣穴兩邊。相去二寸是也。各灸三七壯。

    治九漏。穴肩井。灸二百壯。

    治漏。穴灸鳩尾骨下宛宛中。七十壯。

    治諸漏。灸漏同四畔瘥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