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桂枝湯(《金匱》) 妊娠胎前第一方。尤在涇云∶“脈無故而身有病,而又無寒熱邪氣,則無可施治,惟有桂枝湯調和陰陽而已矣。”徐忠可云∶桂枝湯,外癥得之為解肌和榮,內癥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。今妊娠初得,上下本無病,因子宮有凝氣溢上下故,但以芍藥一味,固其陰氣,使不得上溢;以桂甘姜棗,扶上焦之陽,而和其胃氣;但令上焦之陽氣充,能御相侵之陰氣,足矣!未嘗治病,正所以治病也。否則,以渴為邪熱以解之,以不能食為脾不健而燥之,豈不謬哉!
桂枝茯苓丸治婦人宿有癥病,成胎后三月而得漏下,又三月應期而下,而無前后參差,且動在臍上,不在臍下,可以定其為胎。有胎而仍漏下者,以舊血未去,則新血不能入胞養(yǎng)胎,而下走不止。此方先下其癥,即是安胎法。
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(去皮尖) 芍藥(各等分)
上五味研末,煉蜜糊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瘥,加至三丸。
歌曰∶癥痼未除恐害胎,(胎動手臍下,為欲落;動于臍上,是每月湊集之血;癥痼之氣妨害之,而下漏也。)胎安癥去悟新栽,桂苓丹芍桃同等,氣血陰陽本末該。
(次孫心蘭稟)按∶桂枝、芍藥,一陽一陰;茯苓、丹皮,一氣一血;合之桃仁,逐舊而不傷新;為丸緩服,所以為佳。
附子湯(方見《傷寒論》。)
膠艾湯《金匱》云∶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產后因續(xù)下血不絕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
干地黃(六兩) 川芎 阿膠 甘草(各二兩) 艾葉 當歸(各三兩) 芍藥(四兩)
上七味,以水五升、清酒三升合煮;取三升,去滓,內膠令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,不瘥更作。
歌曰∶妊娠腹痛阻胎胞,(名曰胞阻,以胞中之氣血虛寒,而阻其化育也。)二兩芎 草與膠,歸艾各三芍四兩,地黃六兩去枝梢。
(次男元犀)按∶芎、歸、芍、地,補血之藥也。然血不自生,生于陽明之水谷,故以甘草補之;阿膠滋血海,為胎產百病之要藥;艾葉暖子宮,為調經安胎之專品;合之為厥陰、少陰、陽明及沖、任兼治之神劑也。后人去甘草、阿膠、艾葉,名為四物湯,則板實而不靈矣。此解與本論中所解互異,學人當與所以異處而悟其所以同,則知圣方如神龍變化,不可方物也。
當歸芍藥散
當歸 川芍(各三兩) 芍藥(一斤) 茯苓 白術(各四兩) 澤瀉(半斤)
上六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歌曰∶妊娠 痛勢綿綿,(不若寒熱之絞痛,血氣之刺痛之。)三兩芎歸潤且宣,芍藥一斤澤減半,術苓四兩妙盤旋。
(次男元犀)按∶懷妊腹痛,多屬血虛,而血生于中氣,中者,土也,土燥不生物,故以歸、芎、芍滋之;土濕亦不生物,故以苓、術、澤瀉滲之;燥濕得宜,則中氣治而血自生,其痛自止。
當歸貝母苦參丸
當歸 貝母 苦參(各四兩)
上三味,末之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,飲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
歌曰∶飲食如常小水難,妊娠郁熱液因干,苦參四兩同歸貝,飲服三丸至十丸。(男子加滑石五錢。)
(次男元犀)按∶苦參、當歸,補心血而清心火;貝母開肺郁而瀉肺火。然心火不降,則小便短澀;肺氣不行于膀胱,則水道不通;此方為下病上取之法也。況貝母主淋漓邪氣,《神農本草》有明文哉!
當歸散
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(各一斤) 白術(半斤)
上五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妊娠常服即易產,胎無疾苦,產后百病悉主之。
歌曰∶萬物原來自土生,(妊娠常服之劑,當以補脾陰為主。)土中涵濕遂生生,不窮。一斤芎芍歸滋血,(血為濕化,胎尤賴之。)八兩術一斤芩(術本脾藥,今作血藥而入脾土,則土得濕氣而生物,又有黃芩之苦寒,清脾以主之,肺氣利則血不滯,所以生物不息。)大化成。
白術散
白術 川芎 蜀椒(三分,去汗) 牡蠣
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三錢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
但苦痛,加芍藥。心下毒痛,倍加芎 。心煩、吐、痛、不能飲食,加細辛一兩,半夏大者二十枚,服之后,更以醋漿水服之;若嘔,以醋漿水服之;復不解者,小麥汁服之已;后渴者,大麥粥服之;病雖愈,服之勿置。
歌曰∶胎由土載木之功,血養(yǎng)相資妙有窮,(土以載之,血以養(yǎng)之。)陰氣上凌椒攝下,(胎忌陰氣上逆,蜀椒具純陽之性,陽以陰為家,故能使上焦之熱而下降。)蠣潛龍性得真銓。(牡蠣水氣所結,味咸性寒,寒以制熱燎原,咸以導龍入海。)此方舊本三物各三分,牡蠣闕之。徐靈胎云∶“原本無分兩。”
加減歌曰∶苦痛芍藥加最美;心下毒痛倚芎是;吐痛不食心又煩,加夏廿枚一細使,醋漿水須服后吞,若還不嘔藥可止;不解(者以)小麥煮汁嘗,以后渴者大麥(粥)喜;既愈常服勿輕拋,壺中陰陽大 理。
程云來云∶以大麥粥能調中補脾,故服之勿置,非指上藥可常服也。此解亦超。方義已詳歌中,不再釋。
新定所以載丸治胎氣不安不長,婦人半產,或三月或五月按期不移者,必終身不能大產,惟此丸可以治之。
白術(一斤,去皮,放糯米上蒸半炷香久,勿泄氣,曬干研為末) 人參(八兩,焙為末) 桑寄生(六兩,以自收者為真,不見銅鐵,為末) 云茯苓(六兩,生研為末) 川杜仲(八兩,炒去絲,為末)
以大棗一斤擘開,以長流水熬汁迭丸,如梧桐子大,曬干退火氣,密貯勿令泄氣。每早晚各三錢,以米湯送下。
按∶白術為補土之正藥,土為萬物之母而載萬物,故本方取之為君。茯苓感蒼松之氣而生,苗不出土,獨得土氣之全
而暗長;桑寄生感桑精之氣而生,根不入土,自具土性之足而敷榮。一者伏于土中,儼若子居母腹;一者寄于枝上,居然胎系母胞;二物奪天地造化之神功,故能資養(yǎng)氣血于無形之處,而取效倍于他藥也。杜仲補先天之水火,而其多絲尤能系維而不墜。人參具(三才)之位育,而其多液尤能涵養(yǎng)以成功。今年甲子,四百一十四甲子矣。此方從讀書頗多、臨癥頗熟悟出。蓋自唐宋以后,著女科書之前輩,不下數百人,未聞有一人道及于此,今特為補論,大為快事。
神驗保生無憂散婦人臨產先服一、二劑,自然易生?;蛴鰴M生倒產,甚至連日不生,速服一、二劑,應手取效,可救孕婦產難之災,常保母子安全之吉。
當歸(酒洗,一錢五分) 川貝母(一錢) 黃 荊芥穗(各八分) 濃樸(姜汁炒) 艾葉(各七分) 菟絲子(一錢四分) 川芎(一錢三分) 羌活(五分) 枳殼(麩炒,六分) 甘草(六分) 白芍(酒洗,炒,一錢二分,冬月用一錢。)
水二鐘,姜三片,煎至八分,空腹溫服。
普明子曰∶此方流傳海內,用者無不附應,而制方之妙,人皆不得其解,是故疑信相半。余因解之,新孕婦人,胎氣完固,腹皮緊窄,氣血裹其胞胎,最難轉動。此方用撐法焉。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養(yǎng)血活血也;濃樸,去瘀血者也,用之撐開血脈,俾惡露不致填塞;羌活、荊芥,疏通太陽,將背后一撐,太陽經脈最長,太陽治而諸經皆治;枳殼疏里結氣,將面前一撐,俾胎氣血抑而無阻滯之虞;艾穗撐動子宮,則胞胎靈動;川貝、菟絲,最能運胎順產,將胎氣全體一撐,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!加黃 者,所以撐扶元氣,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;生姜通神明去穢惡,散寒止嘔,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;甘草協(xié)和諸藥,俾其左宜右有,而全其撐法之神者也。此真無上良方,而今人不知所用,即用之而不知制方之妙,則亦惘惘然矣!余故備言之以醒學人。
華佗顧生丹
朱砂(五錢,研細,水飛) 明乳香(一兩,箬上炙干。)
上為末,端午日,豬心血為丸,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。用當歸三錢、川芎二錢,煎湯送下(不經女人手)。
催生如神丹治逆產橫生,其功甚大。
百草霜 白芷(不見火,為末,各等分。)
上每服三錢,以童便、米醋和如膏,加沸湯調之;或用酒煎,加入童便少許,熱服。書云∶“血見黑則止”。此藥不但順生,大能固血,又免血枯之妙。
加味芎歸湯
當歸(五錢) 自敗龜板(童便炙酥) 川芎(各三錢) 婦人頭發(fā)(一握,燒灰存性)
水煎服。約人行五里許即生,設是死胎亦下。灼過龜板亦可用。
(次男元犀)按∶陰虛而交骨不開用此;陽虛而交骨不閉,用當歸補血湯加桂、附,又以熱童便一半調之;此一陰一陽之對子也。何張石頑過詆之?
當歸補血湯
當歸(二錢) 黃 (一兩)
(長孫心典稟)按∶胎猶舟也,血猶水也;水漲則舟浮,血干則胎滯,其彰明較著也。若漿水既行,行之過多而不產,恐十全、八珍之功緩而不及,惟此湯黃 五倍于當歸,借氣藥以生其血,氣行迅速而血即相隨,而胎遂得血而順下矣。然猶恐素體虛弱,必加附子之走而不守,以助藥力,勿疑附子之過于辛熱而少用也。高鼓峰謂∶“一切難產癥,于補血大劑之中,再加肉桂二、三錢,堪云神驗?!?/p>
失笑散治瘀血脹胞,并治兒枕痛,神效。
蒲黃(炒) 五靈脂(去土,炒,各等分)
共為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、三錢,淡醋水下。
花蕊石散治產后敗血不盡,血迷血暈,胎衣不下,脹急不省人事,但心頭溫者。急用一服灌下,瘀血化水而出,其人即蘇,效驗如神,醫(yī)家不可缺此。
花蕊石(一斤) 土色硫黃(四兩)
上為末,和勻,先用紙泥封固瓦罐一個,入二藥;仍用紙泥封口,曬干,用炭 二炷香;次日取出研細,每服一錢,童便和熱酒調下,甚者用二、三錢。
牛膝散治胎衣不下,腹中脹急,以此藥腐化而下,緩則不救。
牛膝 川芎 蒲黃(炒) 丹皮(各二兩) 桂心(四錢) 當歸(一兩五錢)
共為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又婦人服藥,勿犯三大忌∶一曰麥 ,一曰牛膝,一曰木耳,又頭蠶子亦然。余于胎前諄諄囑其勿犯,業(yè)醫(yī)者當知所戒矣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桂枝湯(《金匱》) 妊娠胎前第一方。尤在涇云∶“脈無故而身有病,而又無寒熱邪氣,則無可施治,惟有桂枝湯調和陰陽而已矣。”徐忠可云∶桂枝湯,外癥得之為解肌和榮,內癥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。今妊娠初得,上下本無病,因子宮有凝氣溢上下故,但以芍藥一味,固其陰氣,使不得上溢;以桂甘姜棗,扶上焦之陽,而和其胃氣;但令上焦之陽氣充,能御相侵之陰氣,足矣!未嘗治病,正所以治病也。否則,以渴為邪熱以解之,以不能食為脾不健而燥之,豈不謬哉!
桂枝茯苓丸治婦人宿有癥病,成胎后三月而得漏下,又三月應期而下,而無前后參差,且動在臍上,不在臍下,可以定其為胎。有胎而仍漏下者,以舊血未去,則新血不能入胞養(yǎng)胎,而下走不止。此方先下其癥,即是安胎法。
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(去皮尖) 芍藥(各等分)
上五味研末,煉蜜糊丸,如兔屎大,每日食前服一丸,不瘥,加至三丸。
歌曰∶癥痼未除恐害胎,(胎動手臍下,為欲落;動于臍上,是每月湊集之血;癥痼之氣妨害之,而下漏也。)胎安癥去悟新栽,桂苓丹芍桃同等,氣血陰陽本末該。
(次孫心蘭稟)按∶桂枝、芍藥,一陽一陰;茯苓、丹皮,一氣一血;合之桃仁,逐舊而不傷新;為丸緩服,所以為佳。
附子湯(方見《傷寒論》。)
膠艾湯《金匱》云∶婦人有漏下者,有半產后因續(xù)下血不絕者,有妊娠下血者,假令妊娠腹中痛,為胞阻,膠艾湯主之。
干地黃(六兩) 川芎 阿膠 甘草(各二兩) 艾葉 當歸(各三兩) 芍藥(四兩)
上七味,以水五升、清酒三升合煮;取三升,去滓,內膠令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,不瘥更作。
歌曰∶妊娠腹痛阻胎胞,(名曰胞阻,以胞中之氣血虛寒,而阻其化育也。)二兩芎 草與膠,歸艾各三芍四兩,地黃六兩去枝梢。
(次男元犀)按∶芎、歸、芍、地,補血之藥也。然血不自生,生于陽明之水谷,故以甘草補之;阿膠滋血海,為胎產百病之要藥;艾葉暖子宮,為調經安胎之專品;合之為厥陰、少陰、陽明及沖、任兼治之神劑也。后人去甘草、阿膠、艾葉,名為四物湯,則板實而不靈矣。此解與本論中所解互異,學人當與所以異處而悟其所以同,則知圣方如神龍變化,不可方物也。
當歸芍藥散
當歸 川芍(各三兩) 芍藥(一斤) 茯苓 白術(各四兩) 澤瀉(半斤)
上六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歌曰∶妊娠 痛勢綿綿,(不若寒熱之絞痛,血氣之刺痛之。)三兩芎歸潤且宣,芍藥一斤澤減半,術苓四兩妙盤旋。
(次男元犀)按∶懷妊腹痛,多屬血虛,而血生于中氣,中者,土也,土燥不生物,故以歸、芎、芍滋之;土濕亦不生物,故以苓、術、澤瀉滲之;燥濕得宜,則中氣治而血自生,其痛自止。
當歸貝母苦參丸
當歸 貝母 苦參(各四兩)
上三味,末之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,飲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
歌曰∶飲食如常小水難,妊娠郁熱液因干,苦參四兩同歸貝,飲服三丸至十丸。(男子加滑石五錢。)
(次男元犀)按∶苦參、當歸,補心血而清心火;貝母開肺郁而瀉肺火。然心火不降,則小便短澀;肺氣不行于膀胱,則水道不通;此方為下病上取之法也。況貝母主淋漓邪氣,《神農本草》有明文哉!
當歸散
當歸 黃芩 芍藥 川芎(各一斤) 白術(半斤)
上五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妊娠常服即易產,胎無疾苦,產后百病悉主之。
歌曰∶萬物原來自土生,(妊娠常服之劑,當以補脾陰為主。)土中涵濕遂生生,不窮。一斤芎芍歸滋血,(血為濕化,胎尤賴之。)八兩術一斤芩(術本脾藥,今作血藥而入脾土,則土得濕氣而生物,又有黃芩之苦寒,清脾以主之,肺氣利則血不滯,所以生物不息。)大化成。
白術散
白術 川芎 蜀椒(三分,去汗) 牡蠣
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三錢匕,日三服,夜一服。
但苦痛,加芍藥。心下毒痛,倍加芎 。心煩、吐、痛、不能飲食,加細辛一兩,半夏大者二十枚,服之后,更以醋漿水服之;若嘔,以醋漿水服之;復不解者,小麥汁服之已;后渴者,大麥粥服之;病雖愈,服之勿置。
歌曰∶胎由土載木之功,血養(yǎng)相資妙有窮,(土以載之,血以養(yǎng)之。)陰氣上凌椒攝下,(胎忌陰氣上逆,蜀椒具純陽之性,陽以陰為家,故能使上焦之熱而下降。)蠣潛龍性得真銓。(牡蠣水氣所結,味咸性寒,寒以制熱燎原,咸以導龍入海。)此方舊本三物各三分,牡蠣闕之。徐靈胎云∶“原本無分兩。”
加減歌曰∶苦痛芍藥加最美;心下毒痛倚芎是;吐痛不食心又煩,加夏廿枚一細使,醋漿水須服后吞,若還不嘔藥可止;不解(者以)小麥煮汁嘗,以后渴者大麥(粥)喜;既愈常服勿輕拋,壺中陰陽大 理。
程云來云∶以大麥粥能調中補脾,故服之勿置,非指上藥可常服也。此解亦超。方義已詳歌中,不再釋。
新定所以載丸治胎氣不安不長,婦人半產,或三月或五月按期不移者,必終身不能大產,惟此丸可以治之。
白術(一斤,去皮,放糯米上蒸半炷香久,勿泄氣,曬干研為末) 人參(八兩,焙為末) 桑寄生(六兩,以自收者為真,不見銅鐵,為末) 云茯苓(六兩,生研為末) 川杜仲(八兩,炒去絲,為末)
以大棗一斤擘開,以長流水熬汁迭丸,如梧桐子大,曬干退火氣,密貯勿令泄氣。每早晚各三錢,以米湯送下。
按∶白術為補土之正藥,土為萬物之母而載萬物,故本方取之為君。茯苓感蒼松之氣而生,苗不出土,獨得土氣之全
而暗長;桑寄生感桑精之氣而生,根不入土,自具土性之足而敷榮。一者伏于土中,儼若子居母腹;一者寄于枝上,居然胎系母胞;二物奪天地造化之神功,故能資養(yǎng)氣血于無形之處,而取效倍于他藥也。杜仲補先天之水火,而其多絲尤能系維而不墜。人參具(三才)之位育,而其多液尤能涵養(yǎng)以成功。今年甲子,四百一十四甲子矣。此方從讀書頗多、臨癥頗熟悟出。蓋自唐宋以后,著女科書之前輩,不下數百人,未聞有一人道及于此,今特為補論,大為快事。
神驗保生無憂散婦人臨產先服一、二劑,自然易生?;蛴鰴M生倒產,甚至連日不生,速服一、二劑,應手取效,可救孕婦產難之災,常保母子安全之吉。
當歸(酒洗,一錢五分) 川貝母(一錢) 黃 荊芥穗(各八分) 濃樸(姜汁炒) 艾葉(各七分) 菟絲子(一錢四分) 川芎(一錢三分) 羌活(五分) 枳殼(麩炒,六分) 甘草(六分) 白芍(酒洗,炒,一錢二分,冬月用一錢。)
水二鐘,姜三片,煎至八分,空腹溫服。
普明子曰∶此方流傳海內,用者無不附應,而制方之妙,人皆不得其解,是故疑信相半。余因解之,新孕婦人,胎氣完固,腹皮緊窄,氣血裹其胞胎,最難轉動。此方用撐法焉。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養(yǎng)血活血也;濃樸,去瘀血者也,用之撐開血脈,俾惡露不致填塞;羌活、荊芥,疏通太陽,將背后一撐,太陽經脈最長,太陽治而諸經皆治;枳殼疏里結氣,將面前一撐,俾胎氣血抑而無阻滯之虞;艾穗撐動子宮,則胞胎靈動;川貝、菟絲,最能運胎順產,將胎氣全體一撐,大具天然活潑之趣矣!加黃 者,所以撐扶元氣,元氣旺則轉動有力也;生姜通神明去穢惡,散寒止嘔,所以撐扶正氣而安胃氣;甘草協(xié)和諸藥,俾其左宜右有,而全其撐法之神者也。此真無上良方,而今人不知所用,即用之而不知制方之妙,則亦惘惘然矣!余故備言之以醒學人。
華佗顧生丹
朱砂(五錢,研細,水飛) 明乳香(一兩,箬上炙干。)
上為末,端午日,豬心血為丸,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。用當歸三錢、川芎二錢,煎湯送下(不經女人手)。
催生如神丹治逆產橫生,其功甚大。
百草霜 白芷(不見火,為末,各等分。)
上每服三錢,以童便、米醋和如膏,加沸湯調之;或用酒煎,加入童便少許,熱服。書云∶“血見黑則止”。此藥不但順生,大能固血,又免血枯之妙。
加味芎歸湯
當歸(五錢) 自敗龜板(童便炙酥) 川芎(各三錢) 婦人頭發(fā)(一握,燒灰存性)
水煎服。約人行五里許即生,設是死胎亦下。灼過龜板亦可用。
(次男元犀)按∶陰虛而交骨不開用此;陽虛而交骨不閉,用當歸補血湯加桂、附,又以熱童便一半調之;此一陰一陽之對子也。何張石頑過詆之?
當歸補血湯
當歸(二錢) 黃 (一兩)
(長孫心典稟)按∶胎猶舟也,血猶水也;水漲則舟浮,血干則胎滯,其彰明較著也。若漿水既行,行之過多而不產,恐十全、八珍之功緩而不及,惟此湯黃 五倍于當歸,借氣藥以生其血,氣行迅速而血即相隨,而胎遂得血而順下矣。然猶恐素體虛弱,必加附子之走而不守,以助藥力,勿疑附子之過于辛熱而少用也。高鼓峰謂∶“一切難產癥,于補血大劑之中,再加肉桂二、三錢,堪云神驗?!?/p>
失笑散治瘀血脹胞,并治兒枕痛,神效。
蒲黃(炒) 五靈脂(去土,炒,各等分)
共為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二、三錢,淡醋水下。
花蕊石散治產后敗血不盡,血迷血暈,胎衣不下,脹急不省人事,但心頭溫者。急用一服灌下,瘀血化水而出,其人即蘇,效驗如神,醫(yī)家不可缺此。
花蕊石(一斤) 土色硫黃(四兩)
上為末,和勻,先用紙泥封固瓦罐一個,入二藥;仍用紙泥封口,曬干,用炭 二炷香;次日取出研細,每服一錢,童便和熱酒調下,甚者用二、三錢。
牛膝散治胎衣不下,腹中脹急,以此藥腐化而下,緩則不救。
牛膝 川芎 蒲黃(炒) 丹皮(各二兩) 桂心(四錢) 當歸(一兩五錢)
共為末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又婦人服藥,勿犯三大忌∶一曰麥 ,一曰牛膝,一曰木耳,又頭蠶子亦然。余于胎前諄諄囑其勿犯,業(yè)醫(yī)者當知所戒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