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理例》(公元 1531 年)明.汪機(石出、省之)著。七卷,附方一卷。分 154 門、附方 165 個。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(jù)人體內(nèi)部的情況,然后求之于外。
查古籍
《外科理例》(公元 1531 年)明.汪機(石出、省之)著。七卷,附方一卷。分 154 門、附方 165 個。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(jù)人體內(nèi)部的情況,然后求之于外。
《外科精義》(公元 1335 年)元.齊德之著。二卷。參諸家方論有關(guān)瘡腫之說,首載診候,次論血、氣、色、脈、后敘癰、疽、瘡、腫的治療等。強調(diào)整體觀念,倡導攻補兼施。
《外科精要》(公元 1263 年)宋.陳自明(良甫)著。三卷。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。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,尤其對癰疽的淺深、寒熱、虛實、緩急、吉兇生死的辨析,集各家之言,并自立要領(lǐng) 而成書。
薛立齋曰∶前證屬胃氣虛寒之惡候。如用丁香散未應,急投參附湯,亦有生者。若產(chǎn)后呃逆,有寒熱虛實之不同。如寒者,丁香、姜、桂。熱者,宜干柿、竹茹。虛者,宜人參、附子。實者,宜香附、橘皮。誤施則有噬臍之悔。
慎齋按∶以上二條,序產(chǎn)后有呃逆之證也。經(jīng)云∶病深者,其聲噦。噦即呃逆也。諸病見之為惡候,況產(chǎn)后犯此。有虛無實,有寒無熱矣。立齋必兼熱實論,殊謬。若古方治產(chǎn)后呃逆,又兼敗血瘀停胃逆,用丁香豆蔻散,煎桃仁、吳茱湯下之。病機又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