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「主證」 妊娠之后,腹形明顯小于正常妊娠月份,胎兒存活,伴見一組脾腎陽虛⒇之癥。
「病機」 脾腎陽虛,胎失溫養(yǎng)。
「治法」 健脾益氣,溫腎助陽。
「方藥」毓麟珠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。
人參 白術(shù) 茯苓 炙甘草 菟絲子 杜仲 川椒 鹿角霜 巴戟 補骨脂
本方為毓麟珠去川芎、白芍、當(dāng)歸、熟地,加巴戟、補骨脂。
方中人參、白術(shù)、茯苓、炙甘草健脾益氣;鹿角霜、巴戟、補骨脂溫腎助陽;川椒暖中散寒;菟絲子、杜仲補腎安胎。
本方連服半月。第一周服4~6劑,第二周服2~4劑。
(公元 1528 年)明.薛己(立齋、新甫)著。 一卷。先論口齒、喉舌之證,分為六門,次論骨鯁、諸蟲、體氣的治法 ,也分六門,末附方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「主證」 妊娠之后,腹形明顯小于正常妊娠月份,胎兒存活,伴見一組脾腎陽虛⒇之癥。
「病機」 脾腎陽虛,胎失溫養(yǎng)。
「治法」 健脾益氣,溫腎助陽。
「方藥」毓麟珠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。
人參 白術(shù) 茯苓 炙甘草 菟絲子 杜仲 川椒 鹿角霜 巴戟 補骨脂
本方為毓麟珠去川芎、白芍、當(dāng)歸、熟地,加巴戟、補骨脂。
方中人參、白術(shù)、茯苓、炙甘草健脾益氣;鹿角霜、巴戟、補骨脂溫腎助陽;川椒暖中散寒;菟絲子、杜仲補腎安胎。
本方連服半月。第一周服4~6劑,第二周服2~4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