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578 年)明.李時珍(東璧.瀕湖)著。
五十二卷。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, 收載藥物 1892 種,附藥圖 1000 余幅,闡發(fā)藥物的性味、主治、用藥法則、產(chǎn)地、形態(tài)、采集、炮制 、方劑配伍等,并載附方 10000 余。 本書有韓、日、英、法、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(jié)譯本。
學術價值:
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。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。
查古籍
(公元 1578 年)明.李時珍(東璧.瀕湖)著。
五十二卷。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, 收載藥物 1892 種,附藥圖 1000 余幅,闡發(fā)藥物的性味、主治、用藥法則、產(chǎn)地、形態(tài)、采集、炮制 、方劑配伍等,并載附方 10000 余。 本書有韓、日、英、法、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(jié)譯本。
學術價值:
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。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。
(公元 536 年? )梁.陶弘景(隱居)注。七卷。原書己佚,內容尚散見于《經(jīng)史證類備急本草》中。集注是在《 神農本草經(jīng)》基礎上進行整理, 又增藥 365 種, 分為玉石、草、木、果、 菜,有名未用六類。
學術價值:
首創(chuàng)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。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。
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、體質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和解法是通過調和、協(xié)調的方式治療表里間、臟腑間病變的治法,又稱和法。和法的內容非常豐富,應用也很廣泛,習慣上將和解少陽、調和肝脾、調理胃腸視為和法的應用范圍。
1.適用范圍
(1)和解少陽適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陽證。癥見寒熱往來,胸脅苦滿,心煩喜嘔,口苦咽干,苔薄,脈弦等。
(1)調和肝脾適用于肝脾不調,情志抑郁,胸悶不舒,脅肋疼痛,脘痞食少,腹瀉等證。
(2)調理胃腸適用于胃腸功能失調,寒熱夾雜,升降失司而出現(xiàn)的脘腹脹滿,惡心嘔吐,腹痛或腸鳴泄瀉等證。
2.注意事項
(1)凡病邪在表未入少陽、邪已人里之實證及虛寒證,原則上均不宜用和法。
(2)邪人少陽,病在半表半里,但有偏表偏里,偏寒偏熱之不同,臨證宜適當增損,權變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