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中醫(yī)內(nèi)科學》 (十五)神昏

    神昏即神志昏迷,不省人事的癥狀,是內(nèi)科危重病的臨床表現(xiàn)。在外感發(fā)熱、中風、厥脫、水腫、消渴、肺脹等疾病發(fā)展到嚴重階段時都可出現(xiàn),是疾病危重的重要指征。其基本病機是外感時疫、熱毒內(nèi)攻,內(nèi)傷陰陽氣血逆亂,導致邪氣蒙擾神竅,神明失司,或元氣敗絕,神明散亂。既往神昏多歸屬于心病,本教材歸屬于心腦病證,因腦為元神之府,為了便于理解,故心腦并稱。

    臨床上按神昏的淺深程度可分四個層次,依次為神識恍惚、神志迷蒙、昏迷、昏憒。

    神識恍惚:先見情感淡漠或情緒煩躁,繼而辨知事物不清,恍恍惚惚,但強呼之可應,回答問題已不夠準確。

    神志迷蒙:為嗜睡朦朧狀態(tài),強呼之可醒,旋即昏昏入睡?;杳裕簽楹糁粦?,不省人事,二便不能自制。

    昏憒:即昏迷之甚,不僅呼之不應,對各種刺激也無反應,常伴目正睛圓,口張目合,舌卷囊縮,汗出腳冷,手撒遺尿,鼻鼾喘促或氣息微弱等絕證。

    神昏伴高熱,譫語,煩躁,抽搐,或斑疹衄血,舌紅絳而脈細數(shù),病在心、肪,為熱陷心營。

    神昏而呈似清非清,時清時昏的狀態(tài),伴咳逆喘促,痰涎壅盛,苔膩而垢濁,脈濡數(shù),病在心、肺,為痰蒙神竅。

    神昏以譫語煩躁為主,伴日晡潮熱,腹?jié)M疼痛,苔黃燥,脈沉實,為陽明腑實,熱擾神明。

    神昏以譫語如狂為主,伴少腹硬滿急痛,唇爪青紫,舌絳,脈沉細而澀,為瘀熱交阻,熱人血室,病及心、腦。

    神昏以昏迷不醒,或昏而時醒為主,伴黃疸日深,斑疹衄血,或腹脹如鼓,舌絳苔膩,為肝膽濕熱,內(nèi)陷心營。

    神昏以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為主,伴肢體抽搐,鼾聲痰鳴為特征,為肝陽暴張,引動肝風,上逆蒙擾心、腦,神明不用。

    神昏發(fā)生于大失血、大吐瀉過程中,為元氣敗絕,神明散亂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