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口渴是自覺口干,渴欲飲水的一種自覺癥狀,為內(nèi)科常見癥狀之一,其基本病機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。口渴的程度有口干、微渴、大渴、飲不解渴、渴不思飲。臨床時應結合飲水的多少、喜冷飲熱飲、伴發(fā)癥如發(fā)熱與否、口味異常、小便多少,尤其是舌苔厚薄、舌上津液多少等進行分析。
口不渴,津液未傷,為寒證或表證;口渴,津液已傷,為熱證或里證。
渴喜涼飲,為熱盛傷津;渴喜熱飲,舌質(zhì)淡者,為陽氣虛,氣不化津;渴不喜飲,口粘膩,舌苔膩者,為濕濁阻滯,津液不能上潮。
發(fā)熱而渴者,熱在氣分;大熱大渴大躁,脈洪大,為陽明經(jīng)證;口渴舌燥,腹?jié)M便秘,為陽明腑實證;發(fā)熱口渴,但渴不思飲,舌紅絳者,為熱在營分。
夜間口渴,多為陰津不足;口渴,但漱水不欲咽,舌上有青紫瘀斑者,為瘀阻,不能上布津液。
渴而口苦者,多為膽火內(nèi)熾;渴而口酸者,多為木火傷津;渴而口咸者,多為腎水不足;渴而口甜,舌苔膩者,多為濕熱。
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濁,或善食易饑者,多為消渴病;煩渴脈數(shù),小便不利,為熱人膀胱,氣化不利。
作者: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:初刊于宋?元豐年間 年份:公元1078年-1085年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(公元 1151 年)宋.陳師文等撰。十卷。收集當時醫(yī)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,劑型多用丸散,便于服用保存,是當時的配方手冊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口渴是自覺口干,渴欲飲水的一種自覺癥狀,為內(nèi)科常見癥狀之一,其基本病機是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。口渴的程度有口干、微渴、大渴、飲不解渴、渴不思飲。臨床時應結合飲水的多少、喜冷飲熱飲、伴發(fā)癥如發(fā)熱與否、口味異常、小便多少,尤其是舌苔厚薄、舌上津液多少等進行分析。
口不渴,津液未傷,為寒證或表證;口渴,津液已傷,為熱證或里證。
渴喜涼飲,為熱盛傷津;渴喜熱飲,舌質(zhì)淡者,為陽氣虛,氣不化津;渴不喜飲,口粘膩,舌苔膩者,為濕濁阻滯,津液不能上潮。
發(fā)熱而渴者,熱在氣分;大熱大渴大躁,脈洪大,為陽明經(jīng)證;口渴舌燥,腹?jié)M便秘,為陽明腑實證;發(fā)熱口渴,但渴不思飲,舌紅絳者,為熱在營分。
夜間口渴,多為陰津不足;口渴,但漱水不欲咽,舌上有青紫瘀斑者,為瘀阻,不能上布津液。
渴而口苦者,多為膽火內(nèi)熾;渴而口酸者,多為木火傷津;渴而口咸者,多為腎水不足;渴而口甜,舌苔膩者,多為濕熱。
渴而小便甜或小便濁,或善食易饑者,多為消渴病;煩渴脈數(shù),小便不利,為熱人膀胱,氣化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