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默克家庭診療手冊》 失血

    失血是貧血最常見的原因,失血后機體會迅速調(diào)動血管外組織中的液體到血管中以維持血管充盈,這樣,血液被稀釋,紅細胞所占的比例就會減少,最后,紅細胞產(chǎn)生增加糾正貧血。這種貧血開始時可能很重,特別是突然失血、貧血發(fā)生很快時,如意外事故、手術、生產(chǎn)或血管破裂。

    突然大量失血會引起兩個問題:一是由于血管中液體減少而產(chǎn)生低血壓;二是紅細胞減少導致機體氧供應減少。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引起心衰、中風或死亡。

    比突然出血更常見的是身體許多部位的慢性失血,比較明顯的有鼻衄和痔瘡出血,其他如胃及小腸潰瘍、大腸息肉或腫瘤、特別是結腸癌的慢性出血是不太明顯的--因為出血量較少大便不會變成紅色,這種出血稱為隱血。其他失血的原因包括腎或膀胱腫瘤引起的血尿以及月經(jīng)過多等。

    失血性貧血可輕可重,其相應癥狀也不同,可以無癥狀,或有輕微頭昏、眩暈、口渴、出汗、脈搏細速或呼吸加快,當病人坐起或站立時常感到眩暈(體位性低血壓)。貧血也可引起嚴重疲乏、呼吸困難、胸痛,情況嚴重時,可以發(fā)生死亡。

    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失血發(fā)生的速度,失血很快時,如發(fā)生在幾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(nèi),失去全身血量的1/3就會致命;失血速度慢時,如幾天,幾周或更長時間,失去全身血量的2/3可能也只引起乏力和虛弱,甚至沒有癥狀。

    【治療】

    治療取決于失血的速度和貧血的嚴重程度,輸注紅細胞是治療快速失血或嚴重貧血的唯一可靠方法,還應找到出血部位并止血。慢性失血或貧血不太重時,機體可產(chǎn)生足夠的紅細胞糾正貧血而無須輸血。紅細胞的生成過程中需要鐵,而失血時鐵也丟失了,多數(shù)患者需要補充鐵劑,通常用片劑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