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605 ~ 617 年)隋.楊上善編注。
原三十卷。已殘缺,現(xiàn)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。是《黃帝內經》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。
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,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,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,因疑楊為唐人,為唐代著作。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。
查古籍
(公元 605 ~ 617 年)隋.楊上善編注。
原三十卷。已殘缺,現(xiàn)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。是《黃帝內經》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。
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,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,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,因疑楊為唐人,為唐代著作。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。
《衛(wèi)生寶鑒》(公元 1343 年)元.羅天益(謙甫)著。二十四卷,補遺一卷。內容為“藥誤永鑒”、“名方類集”、“藥類法象“、“醫(yī)驗紀述”。補遺主要論述外感、傷寒等證。
若使診心而見前曲后居,如操帶鉤,是為心死;診肺而見如物浮水,如風吹毛,是為肺死;診肝而見急益勁如新張弓弦,是為肝死;診脾而見銳堅如烏之喙,如鳥之距,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是為脾死;診腎而見發(fā)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是為腎死;與診命門而見魚翔蝦游涌泉,是為命死;此五臟必死之脈也。脈象如此。(諸脈形象止是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