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》 嘔吐

    作者: 戴思恭

    (附惡心)

    嘔與吐之辨。已于傷寒論之。然證亦不一。有寒嘔。有熱嘔。氣嘔。痰嘔、吐食嘔、吐血、吐蛔、惡心、干嘔。除熱嘔吐血外。近世嘔吐二字。皆通用。然卻無甚利害。理亦自不妨。并小半夏茯苓湯?;蚨悳;蚶碇袦?。多加生姜煎。生姜嘔中之圣藥。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。

    寒嘔。中脘停寒。飲食喜辛熱。物入口。即吐出。宜二陳湯。加丁香十粒?;蚶碇袦予讓嵃脲X。不效。則溫中湯。甚則附子理中湯。或丁附湯。并須冷服。蓋冷遇冷則相入。庶不吐出。有痰飲。粥藥到口即吐。人皆謂其翻胃。非也。此乃痰氣結(jié)在咽膈之間。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。俟藥可進。則以順氣之藥繼之。

    外有吐瀉及痢疾。或腹冷痛。進熱劑太驟。以致嘔逆。宜二陳湯。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甚則入沉香少許。寒、熱、氣、食、痰、血六嘔。外有漏氣走哺。漏氣者。上焦熱。食必先吐而后下。汗出身。胃熱走哺者。下焦熱。氣逆不續(xù)。大小便不通。嘔吐不禁。

    熱嘔。見諸傷門。傷寒嘔吐證。凡進熱藥愈增者。當于寒嘔中求。熱嘔宜二陳湯。加黃連一錢氣嘔胸滿膈脹。關(guān)格不通。不食常飽。食則常氣逆而吐。此因盛怒。中飲食而然。宜二陳湯。加枳實木香各半錢?;騾擒镙菧2恍?。則丁沉透膈湯。及五膈寬中湯。

    食嘔。多因七情而得。有外感邪氣。并飲食不節(jié)而生。大概治以理中為先。二陳湯。加枳實一錢?;蚣幽闲瞧叻帧3料隳鞠愀魉姆?。亦好?;蛑环啄蠝?qū)禍?/p>

    又有中脘伏痰。遇冷即發(fā)。俗謂之冷癇。或服新法半夏湯。或抓脾湯。外有熱痰而嘔者。宜小半夏茯苓湯。加竹茹如錢大。若嘔痰而或致厥者。乃寒痰逆悶。謂之痰厥。宜姜附湯。以生附代熟附。

    吐蛔。乃胃寒所生。經(jīng)云蛔者長蟲也。胃中冷則吐蛔。成蛔厥。宜理中湯。加炒川椒五粒。檳榔半錢。吞烏梅丸。惡心干嘔。欲吐不吐。心下映漾。人如畏舡。宜大半夏湯。或小半夏茯苓湯?;蚶碇袦?。治中湯。皆可用。嘔吐。諸藥不效當借鎮(zhèn)重之藥。以墜其逆氣。宜姜蘇湯下靈砂丹。須百粒作一服。俟藥得效。卻以養(yǎng)正丹。半硫丸導之。嘔吐。津液既去。其口必渴。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。

    又有嘔吐。諸藥不效。又別無前項痰氣等證。乃蛔在胸膈作嘔。見藥則動。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。雖非吐蛔之比。亦宜用吐蛔藥?;蛴谥螄I藥中。入炒川椒十粒?;滓娊?。則頭伏故也。

    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。加丁香。到口即吐。后去干姜。只參附。加丁木二香煎更磨入沉香。藥立吐定。蓋虛痰氣凝結(jié)。丁附既溫。佐以沉木香則通。干姜白術(shù)則泥耳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龐安石
  • 作者:
    鄭壽全,字欽安 
  • 清 黃元御 著

    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
    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
    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李中梓
  • 作者:
    吳坤安
  • 作者:
    嚴則庵纂輯、裘慶元輯
  • 《傷寒明理論》(公元 1156 年)金.成無己著。三卷。對于《傷寒論》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。 附方論一卷,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219 年)漢.張機(仲景)著。十六卷。總結(jié)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(jīng)驗,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。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。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。

   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