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》 中惡

    作者: 戴思恭

    中惡之證。因冒犯不正之氣。忽然手足逆冷。肌膚粟起。頭面青黑。精神不守。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。或頭旋暈倒?;璨恢?。即此是卒厥、客忤、飛尸、鬼擊、吊死、問喪、入廟、登冢、多有此病。蘇合香丸灌之。候稍蘇。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。名調脈平胃散。

    霍亂之病。揮霍變亂起于倉卒。與中惡相似。俗呼為觸惡。但有吐利為異耳。其證胸痞腹氣不升降。甚則手足厥逆。冷汗自出?;蛲露粸a。或瀉而不吐?;蚣孀魍聻a?;蛲聻a不透。且蘇合香丸以通其痞塞。繼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半錢。仍以蘇合香丸調吞來復丹。若果瀉已甚。則不可用來復丹。瀉而不吐。胸膈痞滿。先以陰陽湯。或濃鹽湯。頓服以導其吐。已吐未吐。并藿香正氣散。間進蘇合香丸。吐而不瀉。心腹 痛。頻欲登圊苦于不通。藿香正氣散加枳殼一錢。多下來復丹。欲捷則用生枳殼。若不能見效。逼迫已甚。其勢不容不用神保丸。但神保雖能通利。亦入大腸而復有功。若膈于上而不能下。轉服轉秘。須用來復丹研末。湯調吞下養(yǎng)正丹百粒。庶可引前藥到下。吐瀉兼作。心腹纏擾未安者。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各半錢。不愈則投四順湯。

    吐利不止。元氣耗散。病勢危篤?;蛩2蝗??;蚩诳氏怖洹;驉汉畱?zhàn)掉。手足冷逆。或發(fā)熱煩躁。欲去衣被。此蓋內虛陰盛。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。宜理中湯。甚則附子理中湯。不效。則四逆湯并宜放十分冷服。

    欲吐不吐。欲瀉不瀉。心腹纏擾。痛不可忍。上下不通。言語不定。如見鬼神。俗謂之干霍亂。先以濃鹽湯頓服。次調蘇合香丸吞下來復丹。仍進藿香正氣散加木香枳殼各半錢。近世俗醫(yī)謂之卷腸沙多信之。殊不知即是霍亂。僥幸而愈者。一通之功耳。

    霍亂轉筋。理中湯加凍膠銼炒一錢。仍令其系縛腿脛。若筋入腹。及通身轉筋者不可治筋轉者。以造曲蓼汁暖熱浸?;蛴脻恹}湯浸。

    霍亂已透。而余吐余瀉未止。腹有余痛。宜一味報秋豆葉煎服。干者尤佳。

    霍亂之后。陽氣已脫。若遺尿而不知?;驓馍俣徽Z?;蚋嗪谷缰??;虼笤暧胨;蛩闹皇铡=圆豢芍??;魜y并諸吐瀉后。胸膈高起痞塞欲絕。理中湯加枳實半錢。茯苓半錢。名枳實理中湯。吐瀉已愈。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飲。

    夏天感暑。吐瀉如霍亂者。六和湯香薷湯。皆是要藥。大吐瀉復厥逆躁擾。審之因暑得之。止宜香薷飲。人于夏月多食瓜果。及飲冷乘風。以致食留不化。因食成痞。膈絕上下。遂成霍亂。六和湯倍藿香煎熟調蘇合香丸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(公元 536 年? )梁.陶弘景(隱居)注。七卷。原書己佚,內容尚散見于《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中。集注是在《 神農本草經》基礎上進行整理, 又增藥 365 種, 分為玉石、草、木、果、 菜,有名未用六類。

    學術價值:

    首創(chuàng)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。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。

    作者:
    陶弘景
  • 作者:
    陳嘉謨
  • 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、體質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
    作者:
    寇宗奭
  • 作者:
    楊時泰
  • 作者:
    唐宗海
  • 作者:
    劉宋、雷學所著
  • (公元 1564 年)明.李時珍(東璧,瀕湖)著。一卷。論述脈象 27 種,對于脈的體狀、相類、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,便于誦讀學習。并批解了高陽生的《脈訣》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