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查古籍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(shuō)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冬蜜真蜂糖,如白蠟者一合,黃連五錢(qián),煎濃濾凈,羊膽二個(gè),得山羊膽尤佳,合煎略稠,下黃丹六錢(qián),蕤仁霜三錢(qián),不住手?jǐn)嚦筛啵^(guò)硬加蜜,不及多煎一會(huì),退火略冷,入冰片一錢(qián),鉛罐收藏,蕤仁霜另KT 碗攙蜜,和人乳粉二錢(qián),擂極純?nèi)?,先入罐,然后傾膏攪勻更好。
上方蕤仁霜潤(rùn)燥養(yǎng)神,羊膽、黃連清肌退熱,然四藥入眼隨化,縱覺(jué)一時(shí)爽快,不能去病。故必以鉛丹之重著,冰片之辛烈,乃可以散穢惡而去凝留,誠(chéng)不識(shí)癥、不曉醫(yī),自人百點(diǎn)之神丹也。余游藝二十余年,某藥優(yōu),某藥劣,品評(píng)不一,唯此人無(wú)不賞贈(zèng)以方寸,七不啻百朋之錫。曰紫金者,非比其邑,蓋自喜而自重之意云。
此膏偶缺,用雞子清小半盞,川連末一分,攪渾化,俟澄,筆尖蘸點(diǎn),或人乳、白蜜蒸黃連、薄荷,又羊膽和蜜蒸稠點(diǎn),世謂之“簡(jiǎn)易自然膏”,均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