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仍即枳桔二陳加參、蘇、前胡、木香、干葛。
外感內傷,發(fā)熱頭痛,嘔逆泄瀉,痰塞咳嗽,眩暈嘈煩,此方主之。
發(fā)熱頭痛,外感也。余癥內傷也。外感宜解表,故用葛、蘇、前胡。內傷宜補中,故用參、苓、術、草。其木香、枳、橘、枯梗、半夏,辛苦燥濕,清芬行滯,既足正乖異之氣,又以破痰飲之積,是大有助于前藥也。元戎謂此方治一切發(fā)熱皆效,或然。謂更入四物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,言過其實。
詩曰∶參蘇飲藥是橘皮,甘草前胡枳桔俱,苓葛木香陳半夏,內傷外感用無虞。參前木去芎柴入,飲號芎蘇治亦如。香蘇散反廣橘草,六經無癥暫施之。
《醫(yī)學入門》(公元 1624 年)明.李榳著。八卷。內容為臟腑圖,明以前醫(yī)家簡介,經絡、臟腑、診斷、針灸、本草、外感、內傷、雜病、婦幼、外科、用藥賦、古方歌括、急救、怪病、治 法、習醫(yī)規(guī)格等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仍即枳桔二陳加參、蘇、前胡、木香、干葛。
外感內傷,發(fā)熱頭痛,嘔逆泄瀉,痰塞咳嗽,眩暈嘈煩,此方主之。
發(fā)熱頭痛,外感也。余癥內傷也。外感宜解表,故用葛、蘇、前胡。內傷宜補中,故用參、苓、術、草。其木香、枳、橘、枯梗、半夏,辛苦燥濕,清芬行滯,既足正乖異之氣,又以破痰飲之積,是大有助于前藥也。元戎謂此方治一切發(fā)熱皆效,或然。謂更入四物名茯苓補心湯,尤能治虛熱及吐衄便血,言過其實。
詩曰∶參蘇飲藥是橘皮,甘草前胡枳桔俱,苓葛木香陳半夏,內傷外感用無虞。參前木去芎柴入,飲號芎蘇治亦如。香蘇散反廣橘草,六經無癥暫施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