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、體質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查古籍
(公元 1116 年)宋.寇宗奭撰。二十卷。載藥物 460 種,闡發(fā)藥性較詳盡,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、體質強弱、疾病新久等,對辨認藥物的真?zhèn)蝺?yōu)劣亦有詳細闡述。
(公元 1564 年)明.李時珍(東璧,瀕湖)著。一卷。論述脈象 27 種,對于脈的體狀、相類、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,便于誦讀學習。并批解了高陽生的《脈訣》。
治脾腎虛寒,飲食少思,發(fā)熱盜汗,遺精白濁,真氣虧損,肌體瘦弱等癥。
地黃 山藥 棗皮 杜仲 牛膝 枸杞 遠志 五味 蓯蓉 小茴 續(xù)斷 楮實 菟絲 巴戟
此水火平調,脾腎交補之劑也。夫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后天之本。二本有虧,則未老先衰,故見上項諸癥。
物之滋潤味濃者,可以補水,物之輕明味淡者,可以補火。兩補備至,則老可還少,故用上項諸藥。
詩曰∶由來還少鮮奇方,楮實山茱藥少良,杞菟杜牛巴地續(xù),蓯蓉遠味有茴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