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明醫(yī)指掌》 濕痰

    作者: 皇甫中

    肥人多濕多痰。蓋濕勝則生痰,故濕多見倦怠,痿弱,泄痢,腫脹之證。蒼術(shù)、白術(shù)、南星、半夏、海粉、陳皮,濕痰之要藥也。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積,化濕痰。若濕痰甚,喘急者,千緡湯。白濁,因濕痰者,珍珠粉丸。濕痰兼風(fēng)熱,中和丸。星夏蛤粉丸最燥濕痰。

    青礞石丸

    風(fēng)化硝(提凈,三錢,冬月袋盛風(fēng)化) 青礞石(搗碎,五錢,焰硝等分,同 金色,另研) 南星(五錢) 半夏(五錢) 茯苓(五錢) 黃芩(五錢)

    上為末,神曲糊丸,梧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白湯下。

    千緡湯(方見喘條。)

    珍珠粉丸(方見白濁條。)

    中和丸

    治濕熱氣痰。

    蒼術(shù) 黃芩 半夏 香附(各等分)

    上為末,粥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姜湯下。

    星夏蛤粉丸

    燥濕痰,亦治白濁因痰者。

    南星(一兩) 半夏(一兩) 青黛(一兩) 蒼術(shù)(一兩) 蛤粉(二兩)

    上為末,神曲糊丸,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姜湯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