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明醫(yī)指掌》 氣虛 附血虛。

    作者: 皇甫中

    僵仆卒倒,氣虛也,六君子湯加黃 、竹瀝、姜汁,或濃煎人參湯,加竹瀝、姜汁。

    血虛,八珍湯,地黃須用姜汁炒則不泥膈。

    六君子湯

    八珍湯(二方并見(jiàn)氣虛證。)

    四君子加竹瀝姜汁方

    人參(三錢(qián)) 白術(shù)(一錢(qián)) 茯苓(二錢(qián)) 甘草(五分) 竹瀝(半盞) 姜汁(五匙)

    按∶丹溪曰∶半身不遂,在右者,屬氣虛,以此方主之。氣虛者,宜補(bǔ)之以甘,故用參、術(shù)、茯、甘四件。稱(chēng)其為君子者,謂其甘平有沖和之德,而無(wú)克伐之性也。

    其加竹瀝,為能行痰。其加姜汁,所以行竹瀝之滯,而共成伐痰之功耳。

    四物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方

    當(dāng)歸(酒洗) 川芎(酒洗,去蘆) 白芍(酒炒) 熟地(酒蒸) 桃仁(去皮尖) 紅花(各等分)竹瀝(半盞) 姜汁(五匙)

    按∶丹溪曰∶半身不遂,在左者,屬瘀血,以此方主之。用芎、歸、芍、地,生血藥也,新血生,則瘀血滑而易去。用桃仁、紅花,消瘀藥也,瘀血消,則新血清而易生。然亦加夫竹瀝、姜汁者,以痰之物靡所不之,無(wú)分左、右而為患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(shū)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