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研究室主任 余國俊
徐X X,男,58歲,農民,1985年12月15日診。
患者肚臍中隱痛1個月余,雖整天疼痛不止,卻不加重,喜溫喜按。曾自取陳艾煎湯薰洗,蔥白搗爛和鹽炒熱敷臍上,可取效于一時,但旋又隱痛如故。乃就醫(yī),先眼烏梅丸湯劑2帖不效,改服附子理中湯2帖,似覺減輕,但數日后又隱痛如故,遷延至今。
此明系寒證,但何以內服、外用溫熱藥物療效均不佳?細詢其得病之由,言平素便畏寒涼,今秋曾守護柑橘園10余日。夜間茅屋透風,又頻起巡查,衣履較單薄,頗感涼意。有一夜,因不慎失火,茅屋化為灰燼,驚懼交加,臥床數日,便覺肚臍中隱隱作痛,如此而已?;颊呙嫔偃A,手足逆冷,腸鳴便溏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揆度其臍痛之病機,確系腎陽虛衰,寒凝神闕,乃借鑒陳鼎三——江爾遜經驗,用真武湯加胡蘆巴治之:熟附片30g(先煎1小時),白術15g,茯苓15g,白芍 12g,生姜15g,胡蘆巴30g:服3劑,肚臍中隱痛消失,手足轉溫,腸鳴、便溏均止。隨訪1年,臍痛未復發(fā)。
學員 本例臍中隱痛,病情雖不重,但臨床少見,教科書也未寫上,而老師出一真武湯取得佳效,更是我始料不及的。
【進修生甲】我也有同感。但難以理解的是,本例臍痛,從病因、病性、體質、舌脈等綜合分析,應屆于脾腎陽虛,何以眼附子理中湯療效不佳呢?
【老師】肚臍是神闕穴所居之地。神闕穴中痛,方書有稱為“當臍痛”者,屬于少陰腹痛范疇?;颊吣杲?,素畏寒涼,其腎陽不足可知;又得之餐風飲露,大驚卒恐之后,且伴手足逆冷,腸鳴便溏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,確系腎陽虛衰,寒凝神闕。當然,如僅僅根據伴見的一派虛寒癥狀、舌脈,籠統(tǒng)地辨證為“脾腎陽虛”未嘗不可,但本例疼痛的確切部位卻不支持這一辨證結論。為什么這樣說呢?因為按部位來劃分,從胃脘至臍為大腹,屬太陰脾;本例痛在臍中,不在大腹部,因而不涉及或主要不涉及太陰脾臟。而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,是以溫補脾陽為主,兼溫腎陽,沒有緊扣本例的確切病機,所以療效不佳。
【實習生】看來治療腹痛時要確切地辨明部位,這一點教科書上沒有充分強調,請老師再指點一下。
【老師】大家知道,中醫(yī)所稱的腹部,指的是胃脘以下,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。具體歸屬是:從胃脘至臍為大腹,屬太陰脾;臍中及臍下小腹屬少陰腎;臍旁左右屬沖脈;臍下小腹兩旁為少腹,屬肝。治療腹痛時如不確切地辨別部位,就不知到底病在何臟腑何經脈,遣方選藥時就不可能成竹在胸,穩(wěn)操勝券,而有“慮其動手便錯”之虞。
【進修生乙】真武湯是溫陽利水之方,治療陽虛水腫。但本例臍痛,并無陽虛水腫癥侯,何以要選用此方?
【老師】說真武湯可以治療陽虛水腫是對的,但如把真武湯的主治范圍僅僅局限于陽虛水腫,就有“劃地為牢”之嫌了。嚴密地說,真武湯是治療腎陽虛衰、水氣為病之方。水氣為病,外溢則為水腫,上沖則為頭?;虼?,內停則為腸鳴便溏(本例便是)。當然,本例的主癥——臍痛,不是水氣為病,而是腎陽虛衰,寒凝神闕。為什么要選用真武湯呢?因為真武湯中附子配芍藥,不僅能溫腎陽、祛寒凝,更能入陰破結,斂陰和陽,完全契合少陰腹痛的基本病機。清·吳儀洛《成方切用》稱真武湯為“治少陰傷寒腹痛”之方,是很有見地的。臨床實踐早已證明,真武湯不僅可以治療腎陽虛衰,水氣為病,還可以擴大運用于腎陽虛衰,寒凝內痛之證。
【進修生乙】為什么還要重加胡蘆巴30g呢?
【老師】這是江老的老師陳鼎三先生的經驗,也是有文獻記載的。如《本草綱目》謂胡蘆巴性味“苦,大溫,無毒”,主治“元臟虛冷氣”?!霸K”就是腎臟。陳老及江老平生治療陽虛寒凝的當臍痛,都用真武湯原方重加胡蘆巴一味,無不應手取效。
【進修生甲】我由此產生兩點疑問:第一,既然老師斷言真武湯可以擴大運用于陽虛寒凝內痛之證,那么,本例臍痛只用真武湯,而不加胡蘆巴,療效將如何?第二,如果用真武湯療效不甚佳,又不加胡盧巴,而加用同樣可以治療“元臟虛冷氣”的其他大溫藥物,如肉桂、仙茅、小茴、丁香等,療效又將如何呢?
【老師】據江老臨床體驗,治療陽虛寒凝臍痛,用真武湯重加胡蘆巴,見效快,且不易復發(fā),其療效優(yōu)于單用真武湯。至于不加胡蘆巴,而用其他溫腎祛寒藥物療效又將如何,請大家今后有機會時進行驗證。這里附帶說一句:若不是臍中痛,而是臍下小腹痛之屬陽虛寒凝者,單用真武湯即可奏佳效。
(約著成于東漢時代以前)。
三卷。原言已佚,散見《經史證類備急本草》中,今有清.孫星衍等輯本若干種。 本書收藥物 365 種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品,是后漢以前藥物學的總結。
學術價值:
文獻價值: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著作。
理論價值: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。
實用價值:記載之藥物,大多樸實有驗,歷用不衰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
網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四川省樂山市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研究室主任 余國俊
徐X X,男,58歲,農民,1985年12月15日診。
患者肚臍中隱痛1個月余,雖整天疼痛不止,卻不加重,喜溫喜按。曾自取陳艾煎湯薰洗,蔥白搗爛和鹽炒熱敷臍上,可取效于一時,但旋又隱痛如故。乃就醫(yī),先眼烏梅丸湯劑2帖不效,改服附子理中湯2帖,似覺減輕,但數日后又隱痛如故,遷延至今。
此明系寒證,但何以內服、外用溫熱藥物療效均不佳?細詢其得病之由,言平素便畏寒涼,今秋曾守護柑橘園10余日。夜間茅屋透風,又頻起巡查,衣履較單薄,頗感涼意。有一夜,因不慎失火,茅屋化為灰燼,驚懼交加,臥床數日,便覺肚臍中隱隱作痛,如此而已?;颊呙嫔偃A,手足逆冷,腸鳴便溏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。
揆度其臍痛之病機,確系腎陽虛衰,寒凝神闕,乃借鑒陳鼎三——江爾遜經驗,用真武湯加胡蘆巴治之:熟附片30g(先煎1小時),白術15g,茯苓15g,白芍 12g,生姜15g,胡蘆巴30g:服3劑,肚臍中隱痛消失,手足轉溫,腸鳴、便溏均止。隨訪1年,臍痛未復發(fā)。
學員 本例臍中隱痛,病情雖不重,但臨床少見,教科書也未寫上,而老師出一真武湯取得佳效,更是我始料不及的。
【進修生甲】我也有同感。但難以理解的是,本例臍痛,從病因、病性、體質、舌脈等綜合分析,應屆于脾腎陽虛,何以眼附子理中湯療效不佳呢?
【老師】肚臍是神闕穴所居之地。神闕穴中痛,方書有稱為“當臍痛”者,屬于少陰腹痛范疇?;颊吣杲?,素畏寒涼,其腎陽不足可知;又得之餐風飲露,大驚卒恐之后,且伴手足逆冷,腸鳴便溏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,確系腎陽虛衰,寒凝神闕。當然,如僅僅根據伴見的一派虛寒癥狀、舌脈,籠統(tǒng)地辨證為“脾腎陽虛”未嘗不可,但本例疼痛的確切部位卻不支持這一辨證結論。為什么這樣說呢?因為按部位來劃分,從胃脘至臍為大腹,屬太陰脾;本例痛在臍中,不在大腹部,因而不涉及或主要不涉及太陰脾臟。而附子理中湯溫補脾腎,是以溫補脾陽為主,兼溫腎陽,沒有緊扣本例的確切病機,所以療效不佳。
【實習生】看來治療腹痛時要確切地辨明部位,這一點教科書上沒有充分強調,請老師再指點一下。
【老師】大家知道,中醫(yī)所稱的腹部,指的是胃脘以下,恥骨毛際以上的部位。具體歸屬是:從胃脘至臍為大腹,屬太陰脾;臍中及臍下小腹屬少陰腎;臍旁左右屬沖脈;臍下小腹兩旁為少腹,屬肝。治療腹痛時如不確切地辨別部位,就不知到底病在何臟腑何經脈,遣方選藥時就不可能成竹在胸,穩(wěn)操勝券,而有“慮其動手便錯”之虞。
【進修生乙】真武湯是溫陽利水之方,治療陽虛水腫。但本例臍痛,并無陽虛水腫癥侯,何以要選用此方?
【老師】說真武湯可以治療陽虛水腫是對的,但如把真武湯的主治范圍僅僅局限于陽虛水腫,就有“劃地為牢”之嫌了。嚴密地說,真武湯是治療腎陽虛衰、水氣為病之方。水氣為病,外溢則為水腫,上沖則為頭?;虼?,內停則為腸鳴便溏(本例便是)。當然,本例的主癥——臍痛,不是水氣為病,而是腎陽虛衰,寒凝神闕。為什么要選用真武湯呢?因為真武湯中附子配芍藥,不僅能溫腎陽、祛寒凝,更能入陰破結,斂陰和陽,完全契合少陰腹痛的基本病機。清·吳儀洛《成方切用》稱真武湯為“治少陰傷寒腹痛”之方,是很有見地的。臨床實踐早已證明,真武湯不僅可以治療腎陽虛衰,水氣為病,還可以擴大運用于腎陽虛衰,寒凝內痛之證。
【進修生乙】為什么還要重加胡蘆巴30g呢?
【老師】這是江老的老師陳鼎三先生的經驗,也是有文獻記載的。如《本草綱目》謂胡蘆巴性味“苦,大溫,無毒”,主治“元臟虛冷氣”?!霸K”就是腎臟。陳老及江老平生治療陽虛寒凝的當臍痛,都用真武湯原方重加胡蘆巴一味,無不應手取效。
【進修生甲】我由此產生兩點疑問:第一,既然老師斷言真武湯可以擴大運用于陽虛寒凝內痛之證,那么,本例臍痛只用真武湯,而不加胡蘆巴,療效將如何?第二,如果用真武湯療效不甚佳,又不加胡盧巴,而加用同樣可以治療“元臟虛冷氣”的其他大溫藥物,如肉桂、仙茅、小茴、丁香等,療效又將如何呢?
【老師】據江老臨床體驗,治療陽虛寒凝臍痛,用真武湯重加胡蘆巴,見效快,且不易復發(fā),其療效優(yōu)于單用真武湯。至于不加胡蘆巴,而用其他溫腎祛寒藥物療效又將如何,請大家今后有機會時進行驗證。這里附帶說一句:若不是臍中痛,而是臍下小腹痛之屬陽虛寒凝者,單用真武湯即可奏佳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