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濟陰綱目》(公元 1620 年)明.武之望(叔卿)著。十四卷。對明.王肯堂《證治準繩》中的女科,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。
東漢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,是中醫(yī)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,歷來稱為經典著作,所以書內所用方劑又稱為經方。近代著名中醫(yī)曹穎甫,名 家達,號 拙巢(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),治醫(yī)專宗張仲景,深研這二部書,以善用經方聞于時。生平醫(yī)案,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,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,搜集見聞,發(fā)揮心得,逐案說解、闡發(fā),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。通過曹氏審閱后,復逐案加以評語,師生商討,從實踐到理論,相互琢磨,名其書曰《經方實驗錄》,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,再版于一九四七年。解放以來,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,我們現在重加整理,刪去其說解蕪冗者,修飾其詞句未妥者,仍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計九十二案,內有十六案,標明為附列門人醫(yī)案?!耖g中醫(yī)志愿編撰組
免疫球蛋白具有蛋白質的通性,能被多種蛋白水解酶裂解;可以在乙醇、三氯醋酸或中性鹽類中沉淀,常用50%飽和硫酸銨或硫酸鈉從免疫血清中提取抗體球蛋白。血清電泳時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γ區(qū),因而以往曾稱抗體為γ球蛋白。其實具抗體活性的球蛋白除存在于γ區(qū)外,也可延伸到β區(qū),甚至α2區(qū),這反映了抗體由不同細胞克隆產生的不均一性和結構的多樣性。自從發(fā)現骨髓瘤患者尿中的本周蛋白是Ig的輕鏈以后,對其氨基酸順序的研究大大促進了對Ig化學性質的了解。
(一)Ig的基本結構
Ig分子由4條肽鏈組成,2條長鏈稱為重鏈(heavychain,H),由大約44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,分子量約50~70kD;2條短鏈稱為輕鏈(lightchain,L),由大約220個氨基酸組成,分子量約22.5kD。4條肽鏈通過鏈間二硫鍵(-S·S-)連在一起。其結構模式見圖2-1。
Ig分子肽鏈的N端,在L鏈1/2和H鏈1/4處(約在110位前)氨基酸的種類和順序各不相同,稱為可變區(qū)(variableregion,V區(qū));肽鏈C端其余部分的氨基酸,在種類和順序上彼此間差別不大,稱為穩(wěn)定區(qū)或恒定區(qū)(constantregion,C區(qū))。
V區(qū)位于N端,H鏈和L鏈各有3個高變區(qū)(hypervariableregion),其中的氨基酸殘基種類和順序特別多變。這此都與識別抗原直接有關,為Ig分子的抗原結合部位,故亦稱為互補決定區(qū)(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,CDR)。
可變區(qū)中的其他氨基酸殘基稱為構架區(qū)(frameworkregion,FR),大約占整個V區(qū)近75%,其順序很少變化(約5%)。FR的功能為支持CDR,并維持V區(qū)三維結構的穩(wěn)定性。H和L鏈的FR在某些位置上具有相同的氨基酸殘基。根據VH/VL氨基酸順序同源程度的差異,可將Ig分為群和亞群。
圖2-1免疫球蛋白(IgG)結構模式圖
(二)Ig的三維結構
Ig分子的每一條肽鏈,都由鏈內二硫鍵將相鄰的二級結構單元折疊成球形局部性區(qū)域(圖2-2);每個球形區(qū)約由11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,不同Ig分子對應球形區(qū)的氨基酸殘基順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,因此稱為同源區(qū)(domain)。IgG、IgA和IgD分子共有12個同源區(qū),其中Lκ或Lλ各2個:VL和CL;H鏈各4個:VH、CH1、CH2和CH3。IgM和IgE分子各有14個同源區(qū),因為其H鏈上多一個CH4。雖然H鏈和C區(qū)的不同區(qū)域彼此同源,并且與L鏈的CL同源,但它們與V區(qū)的氨基酸排列順序極少相同,說明V區(qū)和C區(qū)是由不同的基因(V基因和C基因)分別編碼的。每個同源區(qū)擔負著一定的免疫功能,因而也稱為功能區(qū)(fumctionalregion)??勺儏^(qū)中的氨基酸排列順序呈高度變異性,其高變區(qū)對應的VL和VH形成袋狀,隨氨基酸殘基的不同形狀各異,以能與多種多樣的抗原決定簇相適應,構成抗體特異性的分子基礎。同時CH和CL區(qū)的氨基酸排列順序相對穩(wěn)定,又適應其發(fā)揮許多特定的生物學效應,如固定補體和調節(jié)Ig分解代謝率等功能位于CH2,而親和細胞的功能則在CH3或CH4。
圖2-2免疫球蛋白(IgG)的功能區(qū)示意圖
在重鏈CH1和CH2之間的區(qū)域富含脯氨酸和半胱氨酸和半胱氨酸,這兩類氨基酸的游離基團少,幾乎不與鄰近的區(qū)域形成固定的二級或三級結構。這一自由柔曲的肽段稱為鉸鏈區(qū)(hingeregion)。該區(qū)結構的柔韌性允許抗體分子的抗原結合部位隨意改變方向,使抗體分子結合抗原的能力大大增強。同時也因Ig變構而使補體結合點暴露出來。
(三)Ig的水解片段
Ig分子可被許多蛋白酶水解,產生不同的片段;免疫學研究中常用的酶是木瓜蛋白酶(papain)和胃蛋白酶(pepsin)。
木瓜蛋白酶在生理pH下將IgG分子從H鏈二硫鍵N端219位置上斷裂,生成兩個相同的Fab片段和一個Fc片段(圖2-3)。Fab段即抗原結合片段(antigenbindingfragment),含1條完整的L鏈和H鏈的一部分(Fd)段,分子量為45kD;Fab段仍具有抗原結合活性,但結合能力較弱,只有一價。Fc段即可結晶片段(crystallizablefragment),為2條H鏈C端剩余的部分,分子量55Kd,在一定條件下可形成結晶。Fc段不能與抗原結合,但具有許多其他生物學活性,如固定補體、親和細胞(巨噬細胞、NK細胞和粒細胞等)、通過胎盤、介導與細菌蛋白(如蛋白A和G)的結合,以及與類風濕因子反應等。
圖2-3IgG分子的水解片段模式圖
胃蛋白酶于于低pH下可將IgG分子從H鏈間二硫鍵C端232位置切斷,形成含2個Fab段的F(ab')2片段和1個較小的pFc'片段。F(ab')2段即雙價抗體活性片段,經還原后可得2個Fab'。Fab'的分子量略大于Fab,而生物活性與Fab相同。pFc'比Fc分子量小,雖然仍保持親和巨噬細胞及與某些類風濕因子結合的能力,但失Fc片段原有的固定補體等活性。
(四)Ig的輔助成分
1.連接鏈除了H鏈和L鏈外,多聚體形式的Ig分子如IgA和IgM尚含1分子連接鏈(joiningchain,J鏈);但單體IgA或IgM單體均無J鏈。J鏈在連接單體形成多聚體Ig分子中并非必要,但可能與保持已形成的多聚體的穩(wěn)定性有關。人類J鏈的分子量約15kD,與其他物種的J鏈有高度同源性。J鏈基因并不是Ig基因簇的一部分,它定位于15號染色體。J鏈有僅產生于合成IgA和IgM的漿細胞,而且也產生于合成IgG的未成熟漿細胞,但它并不與IgG分子結合。
2.分泌片在分泌型IgA分子中還含有1個分泌成分(secretorycomponent,SC),或稱分泌片(secretorypiece,SP),是上皮細胞上的多免疫球蛋白受體(polyimmunoglobulinreceptor,poly-IgR)的一部分,Poly-IgR為免疫球蛋白超族)Igsuper-family)的一個成員。此受體由上皮細胞產生后,與多聚體IgA牢固結合;IgA-poly-IgR復合物由上皮細胞內輸出的過程中,受體分子被蛋白酶裂解,仍附著于Ig的剩余部分即為分泌片。游離分泌片的分子量為80Kd,借二硫鍵與SigA共價結合。分泌片的功能是保護SigA分子不被分泌液片內的蛋白酶降解,從而使SigA在粘膜表面保持穩(wěn)定和有利于其發(fā)揮生物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