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指邪氣實于上、正氣虛于下的證候。上和下是相對而言。如脾胃虛弱、中氣不足而復(fù)感寒邪,一方面有腹痛、大便溏、肢冷等下虛證;另一方面因寒邪外束肺衛(wèi),也可出現(xiàn)惡寒、頭項痛、喘咳等相對屬于上的表實證。通常指肝腎不足,陰虛于下,陽亢于上,又稱“上盛下虛”。一方面出現(xiàn)腰膝酸軟無力、遺精等下虛證,另方面又出現(xiàn)脅痛、頭眩、頭痛、目赤、煩躁易怒等肝陽上亢的證候。
《儒門事親》(公元 1228 年? )金.張從正(子和、戴人)。十五卷。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,用要偏于寒涼,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指邪氣實于上、正氣虛于下的證候。上和下是相對而言。如脾胃虛弱、中氣不足而復(fù)感寒邪,一方面有腹痛、大便溏、肢冷等下虛證;另一方面因寒邪外束肺衛(wèi),也可出現(xiàn)惡寒、頭項痛、喘咳等相對屬于上的表實證。通常指肝腎不足,陰虛于下,陽亢于上,又稱“上盛下虛”。一方面出現(xiàn)腰膝酸軟無力、遺精等下虛證,另方面又出現(xiàn)脅痛、頭眩、頭痛、目赤、煩躁易怒等肝陽上亢的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