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味辛,性微熱無毒,入胃經(jīng)。主破癥積,下惡氣,治霍亂,止腹疼,辟瘟禁瘧,辟鬼祛邪,能消蠱毒,可滅傳尸。
按∶阿魏辛熱之性,與胃腑相宜,故獨入之。產波斯國阿虞木內之脂也。《唐本》云∶體性極臭,而能止臭,亦奇物也。今市家多煎蒜白假充,不可不辨。真者置熱銅器中一日夜,其沾阿魏處,白如銀。
雷公云∶凡使多有訛偽,共有三驗。第一驗將半銖安于熱銅器中,一宿至明,沾阿魏處,白如銀汞,無赤色。第二驗將一銖置于五方草自然汁中,浸一夜至明,如鮮血色。第三驗將一銖安在樹上,樹立干,便是真。凡使先于凈缽中研如粉了,于熱酒器上蒸過,存入藥中用之。
(公元 682 年)唐.孫思邈著。三十卷。是《千金要方》的補編,主要內容有藥物、傷寒、婦人、小兒 、雜病、色脈、針灸等,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別本,更為珍貴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味辛,性微熱無毒,入胃經(jīng)。主破癥積,下惡氣,治霍亂,止腹疼,辟瘟禁瘧,辟鬼祛邪,能消蠱毒,可滅傳尸。
按∶阿魏辛熱之性,與胃腑相宜,故獨入之。產波斯國阿虞木內之脂也。《唐本》云∶體性極臭,而能止臭,亦奇物也。今市家多煎蒜白假充,不可不辨。真者置熱銅器中一日夜,其沾阿魏處,白如銀。
雷公云∶凡使多有訛偽,共有三驗。第一驗將半銖安于熱銅器中,一宿至明,沾阿魏處,白如銀汞,無赤色。第二驗將一銖置于五方草自然汁中,浸一夜至明,如鮮血色。第三驗將一銖安在樹上,樹立干,便是真。凡使先于凈缽中研如粉了,于熱酒器上蒸過,存入藥中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