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 吳茱萸

    味苦辛,性熱有小毒,入肝脾胃大腸腎五經(jīng)。主下氣消痰,寒氣噎塞,心腹刺痛,霍亂轉(zhuǎn)筋,香港腳攻心,止咳逆,逐風(fēng)邪,消宿食,除血痹,鹽湯炮去毒用。蓼實為使,惡丹參、硝石、白堊,畏紫石英。

    按∶吳茱萸辛熱之劑,宜入五經(jīng),以理寒證。多食大損元氣,腸虛者忌之。

    雷公云∶凡使先去葉梗,并雜收子,用大盆二口,使鹽水洗一百轉(zhuǎn),自然無涎,日干,任入丸散中用。修事十兩,用鹽二兩,研作末,投東流水,四投中分作一百度洗,則有大效。

    若用醋煮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?
  • 作者:
    王懷隱、陳昭遇等
  • 作者: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:初刊于宋?元豐年間 年份:公元1078年-1085年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(公元 1151 年)宋.陳師文等撰。十卷。收集當(dāng)時醫(yī)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,劑型多用丸散,便于服用保存,是當(dāng)時的配方手冊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未知
  • 作者:
    戴思恭
  • 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有關(guān)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
    作者:
    王好古
  • 作者:
    龔居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