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味甘辛,性平無毒,入腎經(jīng)。主男子腎虛精寒,腰膝冷痛,莖中寒,精自出,溺有余瀝,鬼交泄精,久服強(qiáng)陰堅骨,駐顏明目輕身,令人多子。浸五宿,蒸熟,杵作餅,曬干研用。
山藥,松脂為使,惡藿菌。
按∶雷公云∶菟絲子稟受中和,凝正陽氣,故宜入補(bǔ)少陰,溫而不燥,不助相火,至和至美之劑,宜常用之。
雷公云∶凡使勿用天碧草子,其樣真相似。只是天碧草子,味酸澀,并粘,不入藥用,其菟絲子稟中和正陽之氣所結(jié),補(bǔ)衛(wèi)氣,助人筋脈。采得去粗薄殼,用苦酒浸二日,漉出,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,至明,微用火煎至干,入臼中熱燒,鐵杵三千余成粉,并黃精自然汁與菟絲子相對用之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味甘辛,性平無毒,入腎經(jīng)。主男子腎虛精寒,腰膝冷痛,莖中寒,精自出,溺有余瀝,鬼交泄精,久服強(qiáng)陰堅骨,駐顏明目輕身,令人多子。浸五宿,蒸熟,杵作餅,曬干研用。
山藥,松脂為使,惡藿菌。
按∶雷公云∶菟絲子稟受中和,凝正陽氣,故宜入補(bǔ)少陰,溫而不燥,不助相火,至和至美之劑,宜常用之。
雷公云∶凡使勿用天碧草子,其樣真相似。只是天碧草子,味酸澀,并粘,不入藥用,其菟絲子稟中和正陽之氣所結(jié),補(bǔ)衛(wèi)氣,助人筋脈。采得去粗薄殼,用苦酒浸二日,漉出,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,至明,微用火煎至干,入臼中熱燒,鐵杵三千余成粉,并黃精自然汁與菟絲子相對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