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 附方

    作者: 林佩琴

    〔通治〕越鞠丸見本卷諸氣。

    〔諸郁〕六郁丸香附(二錢) 橘紅 蒼術(shù) 撫芎 半夏(各一錢) 赤苓 山梔(各七分) 炙草砂仁(各五分) 姜(三片) 氣加木香、烏藥、紫蘇、砂仁。濕加薏苡、白術(shù)。熱加黃芩,倍山梔。痰加南星、枳殼。血加紅花、丹皮。食加山楂、神曲、麥芽。

    〔精滑〕固陰煎見二卷脫。

    〔潮熱〕逍遙散見一卷火。

    〔失血〕歸脾湯見二卷勞瘵。

    〔食少〕七福飲參 地(各三錢) 當(dāng)歸 棗仁(各二錢) 白術(shù)(錢半) 炙草 遠(yuǎn)志(各五分)

    〔悲郁〕甘麥大棗湯甘草 小麥 大棗

    〔驚狂〕清心溫膽湯陳 夏 苓 草 竹茹 枳實(shí) 姜 參術(shù) 歸 芍 黃連 麥冬 遠(yuǎn)志菖蒲 香附

    〔怒郁〕解肝煎見本卷諸氣。

    〔傷肝〕化肝煎見二卷血。

    〔恐郁〕八味丸見一卷中風(fēng)。

    〔氣郁〕七氣湯見二卷咳嗽。

    〔豁痰〕七圣湯半夏 黃連 白蔻 人參 茯苓 竹茹 生姜(二片)

    〔血郁〕四物化郁湯地 芍 歸 芎 桃仁 紅花 香附 青黛

    〔氣郁〕溫膽湯見一卷溫。

    〔傷絡(luò)〕金鈴子散金鈴子 延胡索(各一兩) 每服三錢,酒調(diào)下。

    〔營(yíng)損〕人參養(yǎng)營(yíng)湯見二卷勞瘵。

    〔吞酸〕左金丸黃連 吳萸

    〔胃郁〕金匱麥門冬湯見一卷燥。

    〔散火〕火郁湯見一卷火。

    〔濕郁〕除濕湯茅術(shù)(四錢) 防風(fēng)(二錢) 茯苓 白術(shù) 白芍(各一錢) 姜 棗

    〔濕郁〕平胃散見一卷濕。

    〔痰郁〕潤(rùn)下丸芩 連 星 草(各一兩) 半夏(二兩) 橘紅(八兩) 用鹽五錢,水化,浸橘紅煮干,焙,共研,蒸餅為丸。

    〔消痰〕二陳湯陳 夏 苓 草 姜

    〔食郁〕保和丸見二卷痰飲。

    〔氣滯〕沉香降氣散沉香(二錢八分) 砂仁(七錢半) 香附(六兩二錢半) 炙草(五錢半) 每服二錢,姜湯下。

    〔婦郁〕半夏濃樸湯即七氣湯。

    〔治木〕達(dá)郁湯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桑皮 橘葉 蒺藜

    〔治火〕火郁湯見本卷諸氣。

    〔治火〕發(fā)郁湯見一卷火。

    〔治濕〕濕郁湯術(shù) 樸 苓 夏 芎 羌 獨(dú) 草 蒼術(shù) 香附 姜

    〔治土〕奪郁湯藿香 蒼術(shù) 香附 陳皮 砂仁 草果 蘇梗 省頭草 姜

    〔治痰〕痰郁湯杏 蔞 枳 陳 苓 草 香附 浮石 蘇子

    〔治金〕泄郁湯紫菀 貝母 桔梗 沙參 香附 砂仁 白蒺藜

    〔治食〕食郁湯神曲 枳殼 香附 砂仁 梔 樸 芎 陳 草

    〔治水〕折郁湯白術(shù) 茯苓 豬苓 澤瀉 肉桂 丁香 木通 白蔻仁

    〔治血〕血郁湯見本卷諸氣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