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草著作?!队褲O齋醫(yī)話》叢書之第六種。1卷。清黃凱鈞(退庵)撰。刊于嘉慶七年(1812年)。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,不分部類,大致按植物、礦物、動物為序排列。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,所附個人經(jīng)驗,每出新意,甚切實用。現(xiàn)存初刊本及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成》本。
查古籍
本草著作?!队褲O齋醫(yī)話》叢書之第六種。1卷。清黃凱鈞(退庵)撰。刊于嘉慶七年(1812年)。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,不分部類,大致按植物、礦物、動物為序排列。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,所附個人經(jīng)驗,每出新意,甚切實用。現(xiàn)存初刊本及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成》本。
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《銀海精微》(公元 682 年)原題唐.孫思邈著。二卷。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,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。
(《靈樞·玉版篇》《本輸篇》)
黃帝曰∶余以小針為細物也,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,下合之于地,中合之于人,余以為過針之意矣,愿聞其故
(《靈樞·玉版篇》。過針之意,謂其言之若過也。)
岐伯曰∶何物大于天乎?夫大于針者,惟五兵者焉。五兵者,死之備也,非生之具。且夫人者,天地之鎮(zhèn)也,其不可不參乎?夫治民者,亦唯針焉。夫針之與五兵,其孰小乎?
(五兵即五刃,刀劍矛戟矢也。五兵雖大,但備殺戮之用,置之死者也。小針雖小,能療萬民之病,保其生者也。夫天地之間,唯人最重,故為天地之鎮(zhèn),而治人之生,則又唯針最先。蓋針之為用,從陽則上合乎天,從陰則下合乎地,從中則變化其間而動合乎人,此針道之所以合乎三才,功非小補,較之五兵,其孰大孰小為可知矣。)
黃帝曰∶夫子之言針甚駿,以配天地,上數(shù)天文,下度地紀,內(nèi)別五臟,外次六腑,經(jīng)脈二十八會,盡有周紀,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,子能反之乎?
(同前篇。駿,大也。二十八會者,手足十二經(jīng)左右共二十四脈,加以任督兩蹺,共二十八也。)
岐伯曰∶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也。黃帝曰∶余聞之則為不仁,然愿聞其道,弗行于人。岐伯曰∶是明道也,其必然也,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,如飲酒使人醉也,雖勿診,猶可知也。
(言不善用針者,徒能殺生人,不能起死者,正如以刀劍加人則死,以酒飲人則醉,此理之必然,自不待診而可知者也。)
黃帝曰∶愿卒聞之。岐伯曰∶人之所受氣者谷也,谷之所注者胃也,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,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,胃之所出氣血者經(jīng)隧也。經(jīng)隧者,五臟六腑之大絡(luò)也,迎而奪之而已矣。
(人受氣于谷,谷氣自外而入,所以養(yǎng)胃氣也。胃氣由中而發(fā),所以行谷氣也。二者相根據(jù),所歸則一。故水谷入胃,化氣化血以行于經(jīng)隧之中,是經(jīng)隧為五臟六腑之大絡(luò)也,若迎而奪之,則血氣盡而胃氣竭矣。隧音遂。)
黃帝曰∶上下有數(shù)乎?岐伯曰∶迎之五里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臟之氣盡矣,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,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,
(上下,問手足經(jīng)也。五里,手陽明經(jīng)穴。此節(jié)指手之五里,即經(jīng)隧之要害,若迎而奪之,則臟氣敗絕,必致中道而止。且一臟之氣,大約五至而已,針凡五往以迎之,則一臟之氣已盡;若奪至二十五至,則五臟之輸氣皆竭,乃殺生人,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?!稓庋ㄕ摗吩弧么蠼澹谔旄挛宕?。即此之謂。)
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。
(不知刺禁,所以殺人,針非絕人之命,傾人之壽者也。)
黃帝曰∶愿卒聞之。岐伯曰∶窺門而刺之者,死于家中;入門而刺之者,死于堂上。
(門,即《生氣通天》等論所謂氣門之門也。窺門而刺,言猶淺也,淺者害遲,故死于家中。入門而刺,言其深也,深則害速,故死于堂上。)
黃帝曰∶善乎方,明哉道,請著之玉版,以為重寶,傳之后世,以為刺禁,令民勿敢犯也。
(玉版義詳脈色類十。)
陰尺動脈在五里,五輸之禁也。
(《靈樞·本輸篇》。陰尺動脈,言陰氣之所在也?!缎♂樈狻吩弧脢Z陰者死,言取尺之五里。其義即此。五里五輸之禁,詳如上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