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查古籍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(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)
五臟者,中之守也。
(五臟者各有所藏,藏而勿失則精神完固,故為中之守也。)
中盛藏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
(中,胸腹也。藏,臟腑也。盛滿,脹急也。氣勝,喘息也。傷恐者,腎受傷也。聲如從室中言,混濁不清也。是皆水氣上逆之候,故為中氣之濕證,此脾肺腎三臟之失守也。)
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
(氣虛之甚,故聲不接續(xù),肺臟失守也。)
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
(神明將脫,故昏亂若此,心臟之失守也。)
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(要,約束也。幽門、闌門、魄門皆倉廩之門戶,門戶不能固則腸胃不能藏,所以泄利不禁,脾臟之失守也。要,平聲。)
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
(膀胱與腎為表里,所以藏津液,水泉不止而遺溲失禁,腎臟之失守也。)
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
(五臟得守,則無以上諸病故生,失守則神去而死矣。)
夫五臟者,身之強也。
(此下言形氣之不守,而內(nèi)應(yīng)乎五臟也。藏氣充則形體強,故五臟為身之強。)
頭者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
(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升于頭,以成七竅之用,故頭為精明之府。頭傾者,低垂不能舉也。視深者,目陷無光也。臟氣失強,故精神之奪如此。)
背者胸中之府,背曲肩隨,府將壞矣。
(背乃臟俞所系,故為胸中之府。背曲肩隨,亦臟氣之失強也。)
腰者腎之府,轉(zhuǎn)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
(此腎臟之失強也。)
膝者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附,筋將憊矣。
(筋雖主于肝,而維絡(luò)關(guān)節(jié)以立此身者,惟膝 之筋為最,故膝為筋之府。筋憊若是,則諸經(jīng)之失強也。僂音呂。)
骨者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
(髓充于骨,故骨為髓之府。髓空則骨弱無力,此腎臟之失強也。)
得強則生,失強則死。
(藏強則氣強,故生。失強則氣竭,故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