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類經》 五十四、熱食汗出

    作者: 張介賓

    (《靈樞·營衛(wèi)生會篇》)

    黃帝曰∶人有熱飲食下胃,其氣未定汗則出,或出于面,或出于背,或出于身半,其不循衛(wèi)氣之道而出何也?

    (飲食入胃,其氣各有所行,如《經脈別論》曰,散精于肝,淫氣于筋,濁氣歸心,淫精于脈之類是也。衛(wèi)氣之道,晝行于陽,夜行于陰,有常度也。今有熱飲食者,方入于胃,其氣之留行未定而汗輒外泄,出無方所,是不循衛(wèi)氣之道也,故以為問?)

    岐伯曰∶此外傷于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(wèi)氣走之,固不得循其道。

    (風為陽邪,有外熱也。熱食氣悍,因內熱也。熱之所聚,則開發(fā)腠理,所以毛蒸理泄而衛(wèi)氣走之,故不循其常道也。)

    此氣 悍滑疾,見開而出,故不得從其道,故命曰漏泄。

    (此即熱食之氣也,出不由度,故曰漏泄。 音飄,急也。)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:初刊于宋?元豐年間 年份:公元1078年-1085年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(公元 1151 年)宋.陳師文等撰。十卷。收集當時醫(yī)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,劑型多用丸散,便于服用保存,是當時的配方手冊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未知
  • 作者:
    戴思恭
  • 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《內經》有關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
    作者:
    王好古
  • 作者:
    龔居中
  • 作者:
    李子毅、
  • 作者:
    閔純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