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類經(jīng)》 十九、骨空

    作者: 張介賓

    (素問骨空論)

   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,

    (輔骨,膝輔骨。橫骨,前陰橫骨。是楗為股骨也。楗音健,剛木。)

    挾髖為機,

    (髖,尻也,即臀也,一曰兩股間也。機,樞機也。挾臀之外,即楗骨上運動之機,故曰挾髖為機,當(dāng)環(huán)跳穴處是也。髖音寬。 音誰。)

    膝解為骸關(guān),

    (骸,說文云∶脛骨也。脛骨之上,膝之節(jié)解也,是為骸關(guān)。骸音鞋。)

    挾膝之骨為連骸,

    (膝上兩側(cè),皆有挾膝高骨,與骸骨相為接連,故曰連骸。)

    骸下為輔,

    (連骸下高骨,是為內(nèi)外輔骨。)

    輔上為 ,

    (輔骨上向膝后曲處為 ,即委中穴也。 音國。)

    上為關(guān),

    ( 上骨節(jié)動處,即所謂骸關(guān)也。)

    頭橫骨為枕。

    (腦后橫骨為枕骨。)

    水俞五十七穴者,尻上五行行五,伏菟上兩行行五,左右各一行行五,踝上各一行行六穴。

    (此與水熱穴論同,亦骨空也,故并及之,詳針刺類三十八。菟,兔、徒二音。)

    髓空在腦后五分,在顱際銳骨之下,

    (髓,腦髓也。髓空,即風(fēng)府也,在腦后入發(fā)際一寸,督脈穴。)

    一在齦基下,

    (唇內(nèi)上齒縫中曰 交,則下齒縫中當(dāng)為 基,今曰 基下者,乃頤下正中骨罅也。王氏曰∶當(dāng)頤下骨陷中有穴容豆,中誥圖經(jīng)名下頤。 音銀。)

    一在項后中、復(fù)骨下,

    (即大椎上骨節(jié)空也。復(fù)當(dāng)作伏,蓋項骨三節(jié)不甚顯,故云伏骨下也。)

    一在脊骨上空、在風(fēng)府上。

    (風(fēng)府上,腦戶也,督脈穴。)

    脊骨下空,在尻骨下空。

    (脊骨之末為尻骨。尻骨下空,長強也,督脈穴。)

    數(shù)髓空,在面挾鼻,

    (數(shù),數(shù)處也。在面者,如足陽明之承泣、巨,手太陽之顴 ,足太陽之睛明,手少陽之絲竹空,足少陽之瞳子 、聽會。挾鼻者,如手陽明之迎香等處。皆在面之骨空也。)

    或骨空在口下,當(dāng)兩肩。

    (足陽明大迎分也,亦名髓孔。)

    兩膊骨空,在膊中之陽。

    (膊,肩膊也。中之陽,肩中之上 也,即手陽明肩 之次。)

    臂骨空,在臂陽,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

    (臂陽,臂外也。去踝四寸兩骨之間,手少陽通間之次也,亦名三陽絡(luò)。)

    股骨上空在股陽,出上膝四寸。

    (股陽,股面也。出上膝四寸,當(dāng)足陽明伏兔、陰市之間。)

    骨空,在輔骨之上端。

    ( ,足脛骨也。 骨之上為輔骨。輔骨之上端,即足陽明犢鼻之次。 ,形敬切,又音杭。)

    股際骨空,在毛中動下。

    (毛中動下,謂曲骨兩旁股際,足太陰沖門動脈之下也。)

    尻骨空,在髀骨之后,相去四寸。

    (即尻上兩旁,足太陽八 穴也。)

    扁骨有滲理湊,無髓孔,易髓無空。

    (扁骨者,對圓骨而言。凡圓骨內(nèi)皆有髓,有髓則有髓孔。若扁骨則但有血脈滲灌之理湊而內(nèi)無髓,故凡諸扁骨以滲灌易髓者,則無髓亦無空矣,此脅肋諸骨之類是也。)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