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(素問脈要精微論)
夫脈者血之府也,
(府,聚也,府庫之謂也。血必聚于經(jīng)脈之中,故刺志論曰,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也。然此血字,實兼氣為言,非獨指在血也。故下文曰∶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。又如逆順篇曰∶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也。義可知矣。)
長則氣治,氣充和也。短則氣病,
(氣不足也。)
數(shù)則煩心,火熱盛也。大則病進,
(邪方張也。)
上盛則氣高,
(寸為上,上盛者,邪壅于上也。氣高者,喘滿之謂。)
下盛則氣脹,
(關(guān)尺為下,下盛者邪滯于下,故腹為脹滿,)
代為氣衰,
(脈多更改不常者曰代,氣虛無主也。)
細則氣少,
(脈來微細,正氣不足也。)
澀則心痛,
(澀為血少氣滯,故為心痛。)
渾渾革至如涌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死。
(渾渾,濁亂不明也。革至,如皮革之堅 也。涌泉,其來汨汨無序,但出不返也。若得此脈而病加日進,色加憔弊,甚至綿綿如瀉漆,及如弓弦之斷絕者,皆真氣已竭,故死。綿音眠。 ,硬同。)
粗大者,陰不足、陽有余,為熱中也。
(粗大者,浮洪之類,陽實陰虛,故為內(nèi)熱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?為厥巔疾;來疾者,其來急也。去徐者,其去緩也。上實者,寸盛也。下虛者,尺弱也。皆陽強之脈,故為陽厥頂巔之疾。 滑伯仁曰∶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,不明此六字,則陰陽虛實不別也。上者為陽,來者為陽,至者為陽;下者為陰,去者為陰,止者為陰。上者,自尺部上于寸口,陽生于陰也。下者,自寸口下于尺部,陰生于陽也。來者,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,氣之升也。去者,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,氣之降也。應(yīng)曰至,息曰止也。)
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
(來之徐,上之虛者,皆陽不足也。陽受風氣,故陽虛者必惡風,而惡風之中人,亦必陽氣受之也。惡,上去聲,下入聲。)
有脈俱沉細數(shù)者,少陰厥也。
(沉細者,腎之脈體也,兼數(shù)則熱,陰中有火也,故為少陰之陽厥。)
沉細數(shù)散者,寒熱也。
(沉細為陰,數(shù)散為陽,陰脈數(shù)散,陰不固也。故或入之陰,或出之陽,而為往來寒熱。)
浮而散者為 仆。
(浮者陰不足,散者神不守,浮而散者陰氣脫,故為 仆也。 ,雄絹切,眩運也。)
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;其有躁者在手。
(脈浮為陽,而躁則陽中之陽,故但浮不躁者,皆屬陽脈,未免為熱。若浮而兼躁,乃為陽極,故當在手。在手者,陽中之陽,謂手三陽經(jīng)也。此與終始篇人迎一盛、病在足少陽、一盛而躁、病在手少陽義同。詳見針刺類二十九。)
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;其有靜者在足。
(沉細為陰,而靜則陰中之陰,故脈但沉細者,病在陰分,當為骨痛。若沉細而靜,乃為陰極,故當在足。在足者,陰中之陰,謂足三陰經(jīng)也。)
數(shù)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
(數(shù)動者,陽脈也。數(shù)動一代者,陽邪傷其血氣也。故為泄及便膿血。 ,泄同。)
諸過者切之,澀者陽氣有余也,滑者陰氣有余也。
(脈失其常曰過,可因切而知也。陽有余則血少,故脈澀。陰有余則血多,故脈滑。)
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,
(陽有余者,陰不足也,故身熱無汗。陰有余者,陽不足也,故多汗身寒。以汗本屬陰也。)
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。
(陽余無汗,以表實也。陰余身寒,以陰盛也。陰陽有余,陰邪實表之謂也。)
推而外之,內(nèi)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
(此下言察病之法,當推求于脈以決其疑似也。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于外矣,然脈則沉遲不浮,是在內(nèi)而非外,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。推音吹,諸釋作推展之推者非。)
推而內(nèi)之,外而不內(nèi),身有熱也。
(凡病若在里而欲推求于內(nèi)矣,然脈則浮數(shù)不沉,是在外而非內(nèi),故知其身之有熱也。)
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。
(凡推求于上部,然脈止見于上,而下部則弱,此以有升無降,上實下虛,故腰足為之清冷也。)
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。
(凡推求于下部,然脈止見于下,而上部則虧,此以有降無升,清陽不能上達,故為頭項痛也?;蛞躁柼摱帨愔?,亦為頭項痛也。按∶此二節(jié),甲乙經(jīng)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,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,似與上文相類而順。但既曰下而不上,則氣脈在下,何以腰足反清?且本經(jīng)前二節(jié)反言之,后二節(jié)順言之也,一反一順,兩得其義,仍當以本經(jīng)為正。)
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(按之至骨沉,陰勝也。脈氣少者,血氣衰也。正氣衰而陰氣盛,故為是病。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。)
《傷寒明理論》(公元 1156 年)金.成無己著。三卷。對于《傷寒論》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。 附方論一卷,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。
(公元 219 年)漢.張機(仲景)著。十六卷??偨Y(jié)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(jīng)驗,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。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。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(素問脈要精微論)
夫脈者血之府也,
(府,聚也,府庫之謂也。血必聚于經(jīng)脈之中,故刺志論曰,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也。然此血字,實兼氣為言,非獨指在血也。故下文曰∶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。又如逆順篇曰∶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余不足也。義可知矣。)
長則氣治,氣充和也。短則氣病,
(氣不足也。)
數(shù)則煩心,火熱盛也。大則病進,
(邪方張也。)
上盛則氣高,
(寸為上,上盛者,邪壅于上也。氣高者,喘滿之謂。)
下盛則氣脹,
(關(guān)尺為下,下盛者邪滯于下,故腹為脹滿,)
代為氣衰,
(脈多更改不常者曰代,氣虛無主也。)
細則氣少,
(脈來微細,正氣不足也。)
澀則心痛,
(澀為血少氣滯,故為心痛。)
渾渾革至如涌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死。
(渾渾,濁亂不明也。革至,如皮革之堅 也。涌泉,其來汨汨無序,但出不返也。若得此脈而病加日進,色加憔弊,甚至綿綿如瀉漆,及如弓弦之斷絕者,皆真氣已竭,故死。綿音眠。 ,硬同。)
粗大者,陰不足、陽有余,為熱中也。
(粗大者,浮洪之類,陽實陰虛,故為內(nèi)熱。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?為厥巔疾;來疾者,其來急也。去徐者,其去緩也。上實者,寸盛也。下虛者,尺弱也。皆陽強之脈,故為陽厥頂巔之疾。 滑伯仁曰∶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,不明此六字,則陰陽虛實不別也。上者為陽,來者為陽,至者為陽;下者為陰,去者為陰,止者為陰。上者,自尺部上于寸口,陽生于陰也。下者,自寸口下于尺部,陰生于陽也。來者,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膚之際,氣之升也。去者,自皮膚之際而還于骨肉之分,氣之降也。應(yīng)曰至,息曰止也。)
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
(來之徐,上之虛者,皆陽不足也。陽受風氣,故陽虛者必惡風,而惡風之中人,亦必陽氣受之也。惡,上去聲,下入聲。)
有脈俱沉細數(shù)者,少陰厥也。
(沉細者,腎之脈體也,兼數(shù)則熱,陰中有火也,故為少陰之陽厥。)
沉細數(shù)散者,寒熱也。
(沉細為陰,數(shù)散為陽,陰脈數(shù)散,陰不固也。故或入之陰,或出之陽,而為往來寒熱。)
浮而散者為 仆。
(浮者陰不足,散者神不守,浮而散者陰氣脫,故為 仆也。 ,雄絹切,眩運也。)
諸浮不躁者,皆在陽,則為熱;其有躁者在手。
(脈浮為陽,而躁則陽中之陽,故但浮不躁者,皆屬陽脈,未免為熱。若浮而兼躁,乃為陽極,故當在手。在手者,陽中之陽,謂手三陽經(jīng)也。此與終始篇人迎一盛、病在足少陽、一盛而躁、病在手少陽義同。詳見針刺類二十九。)
諸細而沉者,皆在陰,則為骨痛;其有靜者在足。
(沉細為陰,而靜則陰中之陰,故脈但沉細者,病在陰分,當為骨痛。若沉細而靜,乃為陰極,故當在足。在足者,陰中之陰,謂足三陰經(jīng)也。)
數(shù)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
(數(shù)動者,陽脈也。數(shù)動一代者,陽邪傷其血氣也。故為泄及便膿血。 ,泄同。)
諸過者切之,澀者陽氣有余也,滑者陰氣有余也。
(脈失其常曰過,可因切而知也。陽有余則血少,故脈澀。陰有余則血多,故脈滑。)
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,
(陽有余者,陰不足也,故身熱無汗。陰有余者,陽不足也,故多汗身寒。以汗本屬陰也。)
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。
(陽余無汗,以表實也。陰余身寒,以陰盛也。陰陽有余,陰邪實表之謂也。)
推而外之,內(nèi)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
(此下言察病之法,當推求于脈以決其疑似也。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于外矣,然脈則沉遲不浮,是在內(nèi)而非外,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。推音吹,諸釋作推展之推者非。)
推而內(nèi)之,外而不內(nèi),身有熱也。
(凡病若在里而欲推求于內(nèi)矣,然脈則浮數(shù)不沉,是在外而非內(nèi),故知其身之有熱也。)
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。
(凡推求于上部,然脈止見于上,而下部則弱,此以有升無降,上實下虛,故腰足為之清冷也。)
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。
(凡推求于下部,然脈止見于下,而上部則虧,此以有降無升,清陽不能上達,故為頭項痛也?;蛞躁柼摱帨愔?,亦為頭項痛也。按∶此二節(jié),甲乙經(jīng)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,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,似與上文相類而順。但既曰下而不上,則氣脈在下,何以腰足反清?且本經(jīng)前二節(jié)反言之,后二節(jié)順言之也,一反一順,兩得其義,仍當以本經(jīng)為正。)
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
(按之至骨沉,陰勝也。脈氣少者,血氣衰也。正氣衰而陰氣盛,故為是病。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