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少陰君火司天,陽明燥金在泉,南、北政兩尺寸不應(yīng)。
甲子、甲午∶土濕為患,中滿身重。
丙子(歲會)、丙午∶水運太過,其病寒下,中寒下利,疫氣清冷,心腎有傷。
戊子(天符)、戊午∶太乙天符,太陽盛,上熱血溢。
庚子、庚午∶俱同天符,金齊火化,司天為制,金得其平,堅成之紀(jì),上征與正商同。其病下清,二便清泄,及下體清冷,金氣之病也。
壬子、壬午∶肝木過燥,其病支滿。
金火合德,上應(yīng)熒惑、太白,寒熱持于氣交而為病治也。熱病生于上,清病生于下,寒熱凌犯而爭于中,其病咳,喘,溢血、泄,鼽嚏,目赤,背瘍,寒厥入胃,心痛,腰痛,腹大,嗌干,腫上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寒水。寒氣抑揚,關(guān)節(jié)禁固,腰椎痛,中外瘡瘍。司天之氣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風(fēng)木。水氣乃行,風(fēng)木榮動,熱郁于上,頭目有病,且多淋。君火為病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君火。熱極寒生,氣厥心痛,寒熱并作,咳、喘、目赤,火熾為禍之害。
四之氣∶主、客濕土。溽暑炎蒸,寒熱立至,以有雨也,嗌干,黃癉,鼽衄,飲發(fā),濕熱病也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相火。畏火臨金,陽氣布化,時寒氣熱,甚病溫厲。陽和勝也,須以苦散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燥金。燥令行,余火內(nèi)格,腫于上,咳,喘,甚則血溢皮腠,病舍脅下,連少腹而作寒中,金乘木也。
歲宜咸而軟之,而調(diào)其上;甚則以苦泄火發(fā)之,以酸補金收之,而安其下。
太陰濕土司天,太陽寒水在泉,己、余年南、北政左尺、右寸不應(yīng)。
甲寅、甲申∶土濕太過,體重, 腫,痞飲。
丙寅、丙申∶中金生水,相火之病勝復(fù),交病寒腫。
戊寅、戊申∶俱天符,病熱郁血溢,血泄,心痛,火氣盛也,內(nèi)必應(yīng)心。甲年少異,甲金佐于肺而受火刑,其氣積實,為病得半。
庚寅、庚申∶司天為制,金得其平,所謂堅成之紀(jì),上征與正商同也。金齊火化,邪在于肺,其病肩、背、胸中。
壬寅、壬申∶俱同天符。木火為病,掉眩,支脅,驚駭。
火木同德,上應(yīng)熒惑歲星,風(fēng)熱參布,勝復(fù)寒中,外發(fā)瘡瘍,內(nèi)為泄?jié)M,外熱內(nèi)寒,瘧,痢,聾,瞑,嘔吐上拂,腫色變,熱盛寒復(fù),水火交爭也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君火。木火交熾,溫病乃行,血溢,目赤,咳逆,頭痛,血崩,脅滿,膚腠中瘡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濕土。火為土郁,風(fēng)不勝濕,熱郁于上,咳逆,嘔吐,胸溢,頭痛,昏憒,膿瘡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相火。畏火交集,熱中,聾,瞑,血溢,咳,嘔,鼻衄,渴,嚏,喉痹,目赤,善暴死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燥金。涼氣至而寒暑間化,燥濕以參,胸滿,身重,肺脾自病也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寒水。金肅水寒,氣邪當(dāng)避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風(fēng)木。風(fēng)木得水,萬物反生,關(guān)閉不禁,心痛,陽氣不藏而咳。
風(fēng)多暴舉,炎氣流行,令擾廢,寒熱往復(fù),宜咸、宜辛、宜酸,滲之,泄之,漬之,發(fā)之。蓋咸以勝火,辛以治木,酸以勝木火之性,滲泄去二便之實,漬發(fā)去腠理之邪。
陽明燥金司天,少陰君火在泉,己、余年南、北政兩尺、寸不應(yīng)。
乙卯(天符)、乙酉(歲會太乙天符)∶司天為助,從辛之化,上商與正商同也。金運不及,災(zāi)及兌七宮,正西方也。
丁卯(歲會)、丁酉∶司天勝運,金兼木化,反得其所謂委和之紀(jì),上商與正商同也。木運不及,災(zāi)及東方震三宮。司天制木,不同少角之例。
己卯、己酉∶土運不及,災(zāi)及中五宮。
辛卯、辛酉∶水運不及,而土乘之,所謂涸流之紀(jì),少陰與少宮同也,土兼水化。
癸卯、癸酉∶俱同歲會?;鸩患岸咎斓谜?,所謂伏明之紀(jì),上商與正商同。
金火合德,上應(yīng)太白、熒惑,政切全,金不足,木火乘之,木亦無畏,故零木之氣,得次并行暴,多陽少陰,風(fēng)濕流于氣交之際,咳,嘔,嗌塞,寒熱發(fā),暴振 ,癃閉,清先而勁,毛蟲乃殃,熱后而暴介蟲殃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濕土。風(fēng)濕為患,病中熱脹,面目浮腫,善眠,嘔,衄,小便黃赤,甚則淋,脾腎傷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相火。二火交熾,臣位于君,疫癘大行,火暴死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燥金。燥熱交合,燥極而澤,不無寒熱之患,以近四氣,水土故澤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寒水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風(fēng)木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君火。陽氣布,候反溫,蟄蟲見,水不冰,火化之盛,其病為濕。
陽專其令,炎暑大行,風(fēng)燥橫于歲運,其極而澤,寒熱互興,宜咸從水化以治,火宜清,名在泉之火,苦從火化以治,金宜散,司天之金,辛從金化,以同司天之氣而求其平也。
太陽寒水司天,太陰濕土在泉,甲、余年南、北政右尺、左寸不應(yīng)。
甲辰、甲戌∶歲會又同天符。柔潤重澤,病濕下重。
丙辰、丙戌∶俱天符。水運太過,大寒留于溪谷。
戊辰、戊戌∶司天為制,水得其平,所謂赫曦之紀(jì),上羽與正征同也,火齊水化,炎裂拂騰,其病熱郁災(zāi),太過而水必。
庚辰、庚戌∶金氣太過,其病燥, 瞀,胸滿,肺金受病也,肝亦有損。
壬辰、壬戌∶木氣太過,振拉摧拔,其病眩掉,目瞑,皆風(fēng)木病也,肝筋脾土亦病。
水土合德,上應(yīng)辰星、鎮(zhèn)星,寒政大舉,澤無陽焰,寒濕之氣,持于氣交,寒熱發(fā),肌肉痿不收,濡瀉,血溢,皆火郁寒濕之病,膀胱不能無邪,神明絕,死不治。穴在掌后銳骨之端,真心氣也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相火。臣隨君火,冬也,草乃早榮,風(fēng)火相搏,溫厲乃作,身熱,頭痛,嘔吐,瘡瘍,斑疥之類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燥金。大涼反至,火氣遂抑,氣郁中滿,時多有之,諸寒滯于中,陽氣不行也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寒水。寒水侮陽,火無不應(yīng),病寒反熱,癰疽,注下,心熱瞀悶,若不治之,陽絕而死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風(fēng)木。風(fēng)濕交爭,大熱少氣,肌肉足痿,注下赤白,以客勝主陽,脾且生火為熱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君火。太陰在泉,而得君火之化,萬物能長能成,而人亦舒而無病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濕土。濕氣大行,陰凝慘凄,而寒風(fēng)以至,是厥木來相加也,脾土傷而孕不育。
寒凝太虛,陽氣不令,則火郁待時而發(fā),少陽主治,而又水勝之,時雨以注,寒敷于上,雷動于下,宜苦以燥之,溫以散之,蓋苦從火化,治寒以熱也,濕宜燥,寒宜溫。
厥陰風(fēng)木司天,少陽相火在泉,己、余年南、北政右寸、左尺不應(yīng)。
乙巳、乙亥∶金不及而木得政,所謂從革之紀(jì),上角與正角同也。災(zāi)兌七宮。
丁巳、丁亥∶俱天符。司天為助,委和之紀(jì),與正角同也。災(zāi)震三宮。
己巳、己亥∶司天勝運,則木兼土化,卑監(jiān)之紀(jì),上角與正角同。災(zāi)五中宮。
辛巳、辛亥∶司天為制,其土不同少宮,故不得來兼化也。災(zāi)坎一宮。
癸巳、癸亥∶俱同歲會。在泉為助,水不兼化,不同少羽,火氣不及。災(zāi)離九宮。
風(fēng)火同德,上應(yīng)歲星、熒惑,政擾令速,熱病行于下,風(fēng)病行于上,風(fēng)燥勝復(fù)形于中,頭目昏瞑,血溢,嘔逆,筋痿,肉消,心痛,瘡瘍,二便淋赤,心肝自損,肺脾有虧。
初之氣∶主厥木,客燥金。金氣傷肝,寒于右脅之下,胎孕不育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寒水。寒水犯君,陽氣復(fù),化氣必應(yīng)也,不無熱中病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風(fēng)木。司天布政,風(fēng)乃時舉,其病泣出,耳鳴,掉眩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君火。溽暑濕熱相搏,爭于左上,天左間也,黃癉, 腫,嘔吐,瘡瘍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濕土。燥濕更勝,沉陰乃布,寒氣及體,風(fēng)雨乃行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相火。時寒氣熱,流水不冰,蟄蟲出見,草乃生,人乃舒,其病溫,厲,瘧。
風(fēng)生高遠,炎氣從之,上風(fēng)下火也,土氣溫而云雨作,濕化行,宜辛從金化,以調(diào)上之風(fēng)木,咸從水化,以調(diào)下之相火,相火虛實,最為難辯,無妄犯之。沖陽絕,死不治,穴在足跗上,胃之氣也。
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、《靈樞經(jīng)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《類證治裁》(公元 1839 年)清.林佩琴(羲桐)著。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(yī)家著作,對于溫病、報病、婦科、外科各證,述其原因,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少陰君火司天,陽明燥金在泉,南、北政兩尺寸不應(yīng)。
甲子、甲午∶土濕為患,中滿身重。
丙子(歲會)、丙午∶水運太過,其病寒下,中寒下利,疫氣清冷,心腎有傷。
戊子(天符)、戊午∶太乙天符,太陽盛,上熱血溢。
庚子、庚午∶俱同天符,金齊火化,司天為制,金得其平,堅成之紀(jì),上征與正商同。其病下清,二便清泄,及下體清冷,金氣之病也。
壬子、壬午∶肝木過燥,其病支滿。
金火合德,上應(yīng)熒惑、太白,寒熱持于氣交而為病治也。熱病生于上,清病生于下,寒熱凌犯而爭于中,其病咳,喘,溢血、泄,鼽嚏,目赤,背瘍,寒厥入胃,心痛,腰痛,腹大,嗌干,腫上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寒水。寒氣抑揚,關(guān)節(jié)禁固,腰椎痛,中外瘡瘍。司天之氣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風(fēng)木。水氣乃行,風(fēng)木榮動,熱郁于上,頭目有病,且多淋。君火為病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君火。熱極寒生,氣厥心痛,寒熱并作,咳、喘、目赤,火熾為禍之害。
四之氣∶主、客濕土。溽暑炎蒸,寒熱立至,以有雨也,嗌干,黃癉,鼽衄,飲發(fā),濕熱病也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相火。畏火臨金,陽氣布化,時寒氣熱,甚病溫厲。陽和勝也,須以苦散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燥金。燥令行,余火內(nèi)格,腫于上,咳,喘,甚則血溢皮腠,病舍脅下,連少腹而作寒中,金乘木也。
歲宜咸而軟之,而調(diào)其上;甚則以苦泄火發(fā)之,以酸補金收之,而安其下。
太陰濕土司天,太陽寒水在泉,己、余年南、北政左尺、右寸不應(yīng)。
甲寅、甲申∶土濕太過,體重, 腫,痞飲。
丙寅、丙申∶中金生水,相火之病勝復(fù),交病寒腫。
戊寅、戊申∶俱天符,病熱郁血溢,血泄,心痛,火氣盛也,內(nèi)必應(yīng)心。甲年少異,甲金佐于肺而受火刑,其氣積實,為病得半。
庚寅、庚申∶司天為制,金得其平,所謂堅成之紀(jì),上征與正商同也。金齊火化,邪在于肺,其病肩、背、胸中。
壬寅、壬申∶俱同天符。木火為病,掉眩,支脅,驚駭。
火木同德,上應(yīng)熒惑歲星,風(fēng)熱參布,勝復(fù)寒中,外發(fā)瘡瘍,內(nèi)為泄?jié)M,外熱內(nèi)寒,瘧,痢,聾,瞑,嘔吐上拂,腫色變,熱盛寒復(fù),水火交爭也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君火。木火交熾,溫病乃行,血溢,目赤,咳逆,頭痛,血崩,脅滿,膚腠中瘡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濕土。火為土郁,風(fēng)不勝濕,熱郁于上,咳逆,嘔吐,胸溢,頭痛,昏憒,膿瘡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相火。畏火交集,熱中,聾,瞑,血溢,咳,嘔,鼻衄,渴,嚏,喉痹,目赤,善暴死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燥金。涼氣至而寒暑間化,燥濕以參,胸滿,身重,肺脾自病也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寒水。金肅水寒,氣邪當(dāng)避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風(fēng)木。風(fēng)木得水,萬物反生,關(guān)閉不禁,心痛,陽氣不藏而咳。
風(fēng)多暴舉,炎氣流行,令擾廢,寒熱往復(fù),宜咸、宜辛、宜酸,滲之,泄之,漬之,發(fā)之。蓋咸以勝火,辛以治木,酸以勝木火之性,滲泄去二便之實,漬發(fā)去腠理之邪。
陽明燥金司天,少陰君火在泉,己、余年南、北政兩尺、寸不應(yīng)。
乙卯(天符)、乙酉(歲會太乙天符)∶司天為助,從辛之化,上商與正商同也。金運不及,災(zāi)及兌七宮,正西方也。
丁卯(歲會)、丁酉∶司天勝運,金兼木化,反得其所謂委和之紀(jì),上商與正商同也。木運不及,災(zāi)及東方震三宮。司天制木,不同少角之例。
己卯、己酉∶土運不及,災(zāi)及中五宮。
辛卯、辛酉∶水運不及,而土乘之,所謂涸流之紀(jì),少陰與少宮同也,土兼水化。
癸卯、癸酉∶俱同歲會?;鸩患岸咎斓谜?,所謂伏明之紀(jì),上商與正商同。
金火合德,上應(yīng)太白、熒惑,政切全,金不足,木火乘之,木亦無畏,故零木之氣,得次并行暴,多陽少陰,風(fēng)濕流于氣交之際,咳,嘔,嗌塞,寒熱發(fā),暴振 ,癃閉,清先而勁,毛蟲乃殃,熱后而暴介蟲殃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濕土。風(fēng)濕為患,病中熱脹,面目浮腫,善眠,嘔,衄,小便黃赤,甚則淋,脾腎傷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相火。二火交熾,臣位于君,疫癘大行,火暴死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燥金。燥熱交合,燥極而澤,不無寒熱之患,以近四氣,水土故澤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寒水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風(fēng)木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君火。陽氣布,候反溫,蟄蟲見,水不冰,火化之盛,其病為濕。
陽專其令,炎暑大行,風(fēng)燥橫于歲運,其極而澤,寒熱互興,宜咸從水化以治,火宜清,名在泉之火,苦從火化以治,金宜散,司天之金,辛從金化,以同司天之氣而求其平也。
太陽寒水司天,太陰濕土在泉,甲、余年南、北政右尺、左寸不應(yīng)。
甲辰、甲戌∶歲會又同天符。柔潤重澤,病濕下重。
丙辰、丙戌∶俱天符。水運太過,大寒留于溪谷。
戊辰、戊戌∶司天為制,水得其平,所謂赫曦之紀(jì),上羽與正征同也,火齊水化,炎裂拂騰,其病熱郁災(zāi),太過而水必。
庚辰、庚戌∶金氣太過,其病燥, 瞀,胸滿,肺金受病也,肝亦有損。
壬辰、壬戌∶木氣太過,振拉摧拔,其病眩掉,目瞑,皆風(fēng)木病也,肝筋脾土亦病。
水土合德,上應(yīng)辰星、鎮(zhèn)星,寒政大舉,澤無陽焰,寒濕之氣,持于氣交,寒熱發(fā),肌肉痿不收,濡瀉,血溢,皆火郁寒濕之病,膀胱不能無邪,神明絕,死不治。穴在掌后銳骨之端,真心氣也。
初之氣∶主風(fēng)木,客相火。臣隨君火,冬也,草乃早榮,風(fēng)火相搏,溫厲乃作,身熱,頭痛,嘔吐,瘡瘍,斑疥之類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燥金。大涼反至,火氣遂抑,氣郁中滿,時多有之,諸寒滯于中,陽氣不行也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寒水。寒水侮陽,火無不應(yīng),病寒反熱,癰疽,注下,心熱瞀悶,若不治之,陽絕而死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風(fēng)木。風(fēng)濕交爭,大熱少氣,肌肉足痿,注下赤白,以客勝主陽,脾且生火為熱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君火。太陰在泉,而得君火之化,萬物能長能成,而人亦舒而無病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濕土。濕氣大行,陰凝慘凄,而寒風(fēng)以至,是厥木來相加也,脾土傷而孕不育。
寒凝太虛,陽氣不令,則火郁待時而發(fā),少陽主治,而又水勝之,時雨以注,寒敷于上,雷動于下,宜苦以燥之,溫以散之,蓋苦從火化,治寒以熱也,濕宜燥,寒宜溫。
厥陰風(fēng)木司天,少陽相火在泉,己、余年南、北政右寸、左尺不應(yīng)。
乙巳、乙亥∶金不及而木得政,所謂從革之紀(jì),上角與正角同也。災(zāi)兌七宮。
丁巳、丁亥∶俱天符。司天為助,委和之紀(jì),與正角同也。災(zāi)震三宮。
己巳、己亥∶司天勝運,則木兼土化,卑監(jiān)之紀(jì),上角與正角同。災(zāi)五中宮。
辛巳、辛亥∶司天為制,其土不同少宮,故不得來兼化也。災(zāi)坎一宮。
癸巳、癸亥∶俱同歲會。在泉為助,水不兼化,不同少羽,火氣不及。災(zāi)離九宮。
風(fēng)火同德,上應(yīng)歲星、熒惑,政擾令速,熱病行于下,風(fēng)病行于上,風(fēng)燥勝復(fù)形于中,頭目昏瞑,血溢,嘔逆,筋痿,肉消,心痛,瘡瘍,二便淋赤,心肝自損,肺脾有虧。
初之氣∶主厥木,客燥金。金氣傷肝,寒于右脅之下,胎孕不育。
二之氣∶主君火,客寒水。寒水犯君,陽氣復(fù),化氣必應(yīng)也,不無熱中病。
三之氣∶主相火,客風(fēng)木。司天布政,風(fēng)乃時舉,其病泣出,耳鳴,掉眩。
四之氣∶主濕土,客君火。溽暑濕熱相搏,爭于左上,天左間也,黃癉, 腫,嘔吐,瘡瘍。
五之氣∶主燥金,客濕土。燥濕更勝,沉陰乃布,寒氣及體,風(fēng)雨乃行。
終之氣∶主寒水,客相火。時寒氣熱,流水不冰,蟄蟲出見,草乃生,人乃舒,其病溫,厲,瘧。
風(fēng)生高遠,炎氣從之,上風(fēng)下火也,土氣溫而云雨作,濕化行,宜辛從金化,以調(diào)上之風(fēng)木,咸從水化,以調(diào)下之相火,相火虛實,最為難辯,無妄犯之。沖陽絕,死不治,穴在足跗上,胃之氣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