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凡司天、在泉,俱三陰三陽,東降西升,一年一位,周而復(fù)始。若其陽上即陰下,陰上即陽下,左右間亦然,配偶對(duì),陰陽合,乃得各行其化也。然亦有遷正未得,升降不及者,何哉?蓋六陽年氣有余,即先年司天、在泉未退位,而已遷正矣,是未至而至者,失之太過;六陰年氣不足,即先年司天、在泉已退位,而猶未遷正,是至而不至者,失之不及,皆不得其平也。又如舊年地之右間,當(dāng)升為新年之天左間,或遇天星窒抑,如水星窒火、金星窒木,及中運(yùn)太過,皆能克制,如壬木制太陰、戊火克陽明類,而不得升,即司天亦不得遷正也;舊年天之右間,當(dāng)降為今年之地左間,或遇地星窒抑,及本年司天未遷正,皆不得降而入地,故當(dāng)遷正即遷正,當(dāng)升降即升降,乃各司其位而相和也。否則在上者陽,而在下者非陰;在下者陰,而在上者非陽矣,安得不有駁雜之弊乎?氣既抑郁,即積為疾病,直待旺時(shí),乃自抒發(fā),變又有不可測者焉。是知陰陽之營運(yùn),各有遷次,剛?cè)嶂渑?,難為預(yù)意。作八卦圖于下而不動(dòng),次加五星圖于二層,左旋而順行,又加六氣圖于上,作第三層,右旋而逆旋(中釘線紐),用分節(jié)候,隨氣步運(yùn)而回旋,以視其所值,庶可明其營運(yùn)之不爽矣,否則奚能逐日逐氣而為之贅贅于其際哉!圖附在后,亦未敢為管之窺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