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素問·經(jīng)脈別論》帝曰∶人之居處、動靜、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岐伯曰∶凡人之驚恐、恚勞、動靜,皆為變也。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,淫氣病肺;有所墮恐,喘出于肝,淫氣害脾;有所驚恐,喘出于肺,淫氣傷心;度水跌仆,喘出于腎與骨,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。故曰∶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、骨肉、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
此言七情勞力,皆擾動身心,其稟強者,氣血流行,旋即安和無患,怯者因而氣血滯著成病。故凡臨證,當觀其形氣強弱,察其病由,以為延醫(yī)要法也。
故飲食飽甚,汗出于胃;驚而奪精,汗出于心;持重遠行,汗出于腎;疾走恐懼,汗出于肝;搖體勞苦,汗出于脾。故春夏秋冬,四時陰陽生病,起于過用,此為常也。
經(jīng)言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是汗與血,同由水谷精氣所化,而出于一源者。有所勞傷,以動五臟精氣,即與胃中水谷之精,隨氣上注于肺,遂化汗由皮腠而外泄也。是故春夏秋冬之四時,陰陽氣血之生病,起于過用心力,勞傷所致,此為常也。
(公元 605 ~ 617 年)隋.楊上善編注。
原三十卷。已殘缺,現(xiàn)存國內(nèi)本為二十三卷。是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。
關(guān)于本書的成書年代,有人根據(jù)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,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,因疑楊為唐人,為唐代著作。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素問·經(jīng)脈別論》帝曰∶人之居處、動靜、勇怯,脈亦為之變乎?岐伯曰∶凡人之驚恐、恚勞、動靜,皆為變也。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,淫氣病肺;有所墮恐,喘出于肝,淫氣害脾;有所驚恐,喘出于肺,淫氣傷心;度水跌仆,喘出于腎與骨,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。故曰∶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、骨肉、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診法也。
此言七情勞力,皆擾動身心,其稟強者,氣血流行,旋即安和無患,怯者因而氣血滯著成病。故凡臨證,當觀其形氣強弱,察其病由,以為延醫(yī)要法也。
故飲食飽甚,汗出于胃;驚而奪精,汗出于心;持重遠行,汗出于腎;疾走恐懼,汗出于肝;搖體勞苦,汗出于脾。故春夏秋冬,四時陰陽生病,起于過用,此為常也。
經(jīng)言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,是汗與血,同由水谷精氣所化,而出于一源者。有所勞傷,以動五臟精氣,即與胃中水谷之精,隨氣上注于肺,遂化汗由皮腠而外泄也。是故春夏秋冬之四時,陰陽氣血之生病,起于過用心力,勞傷所致,此為常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