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靈素節(jié)注類編》 諸脹由起

    作者: 未知

    帝曰∶脹者焉生?何因而有?岐伯曰∶衛(wèi)氣之在身也,常然并脈循分肉,行有逆順,陰陽相隨,乃得天和,五臟更始,四時有序,五谷乃化。然后厥氣在下,營衛(wèi)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

    營衛(wèi)外護,臟腑內居,經(jīng)絡氣血,通貫流行,其起止皆有次序,陰陽相隨,如環(huán)無端,合乎五行四時之氣化,義詳營衛(wèi)經(jīng)絡門中。衛(wèi)氣之行,并脈循分肉,雖行脈外,而必隨順經(jīng)脈流行之序。若其逆而失度,升降不調,然后厥逆之氣在下,于是營衛(wèi)氣血留止不行,內寒之氣上逆,真氣與邪互相攻擊,陰陽兩氣不得通和,而搏結壅塞,乃合為脹病也。

    《素問·大奇論》曰∶肝滿、腎滿、肺滿皆實,即為腫。

    氣盛于陽為腫,盛于陰為滿。此言內滿實而腫于外,其病自內而之外者,當先治其內也。

    肺之雍,喘而兩 滿∶肝雍,兩 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;腎雍,腳下至少腹?jié)M,脛有大小,髀 大,跛,易偏枯。

    此申明上條之現(xiàn)證以辨之也,雍同壅,言邪氣壅而致滿也。肺肝之壅,皆兩 滿,而肺則有喘,肝則有驚而不得小便之異也;腎壅則少腹至腳下氣血瘀閉,故脛有大小,髀 大,跛不能行,或左或右,相易不定而偏枯也。其壅者,或因內傷,或受外感,皆不可定。此明臟病而不及心脾者,心藏神明,為一身之主宰,若其氣壅,則必昏憒多狂;脾司轉運,若其氣壅,則一身內外皆不通和,不止如三臟之現(xiàn)證者。即參上文五臟之脹,其義理可知矣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(公元 752 年)唐.王燾著。四十卷。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(yī)藥著作,編為 1104 門,載方 6000 有余,是重要的中醫(yī)著作之一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鄒存檢
  • 作者:
    馬培之
  • 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,又名《外科全生集》,1卷,刊于乾隆五年(1740)。王維德整理祖?zhèn)髅匦g及生平經(jīng)驗而成《外科全生集》。此書后經(jīng)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,以前集三卷、后集三卷流行。

    作者:王維德(l669—l749年)字洪緒,別號林屋散人,又號定定子,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,清代外科學家。撰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高思敬
  • 作者:
    ?
  • 作者:
    朱世杰
  • 《外科啟玄》(公元 1604 年)明.申斗垣(拱宸、子極)著。十二卷。論述外科各病證治,有圖有方,敘述內服外敷,針灸灸烙、熏點、刀割等法,都切實可行。

    作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