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王云。針上用行字。云行雨施乎。時行物生乎。于此著想方得。
百姓
志云。百姓者。天下之大眾。倪仲玉云。此篇論刺形。故提二形字。末結(jié)一形字。
發(fā)針
簡案、下文云。針入而氣逆。乃知發(fā)針。即下針之謂。
高高
甲乙作矯矯蒿蒿。馬云。而有上炎之勢。高高而無卑屈之心。張云。、明盛貌。
高高、不屈貌。簡案、詩大雅。多將。不可救藥。傳。然熾盛也。、音。
舉足善高
志云。足三陽之在下也。
陽氣滑盛而揚
馬云。陽氣者。衛(wèi)氣也。張云。心肺為二陽之臟。陽氣滑盛而揚。故神易于動。志云。
揚字含易散意。
多陽者
(止)
神不能先行也
張云。光明爽朗。陽之德也。沉滯抑郁。陰之性也。故多陽則多喜。多陰則多怒。然數(shù)怒者。頗有陰也。易解者。本乎陽也。陽中有陰。未免陽為陰累。故其離合難。而神不能先行也。
馬云。蓋以陽中有陰。則陽為陰滯。初雖針入而與陽合。又因陰滯而復(fù)相離。其神氣不能易動。而先針以行也。
志云。心為陽中之太陽。肝為陰中之少陽。心主喜。肝主怒。心藏神。肝藏魂?;觌S神以往來者也。神動而氣先行者。神魂之相離也。重陽而頗有陰者。陰陽之相合也。陰陽之離合難。故神與魂合。則其神不能先行矣。
上文曰。氣先行。此則曰神不能先行。蓋氣行則神行。神行則氣行。神氣之相隨也。夫行針者。貴在得神取氣。然而神有易動。氣有易往。是以數(shù)刺而病益甚者。反傷其神氣也。簡案、陰陽之離合難。諸說各異。未知孰是。蓋此陰陽離合論之離合。乃開闔樞之義。
相逢
張云。相逢者。針入氣即至。言其應(yīng)之速也。
其陰陽多
故獨行也
張云。陰性遲緩。其氣內(nèi)藏。故陰多于陽者。其針已出。氣乃隨后而獨行也。
馬云。陰氣者。營氣也。陽氣者。衛(wèi)氣也。下文同。簡案、馬注恐非。
此人之多陰
乃知也
張云。此亦陰滯。故氣往為難。往、至也。較之上節(jié)。則此為更甚。徐振公云。此言陰中有陽之人。數(shù)刺而始知也。陰中有陽者。多陰而少陽。其氣沉而難于往來。故數(shù)刺乃知。此陰陽守于內(nèi)也。二節(jié)言多陰少陽之人。有陰陽之相離者。有相守者。陰陽離合之道。行針者不可不知。
針入而氣逆者
簡案、推上下文例。者下似脫其數(shù)刺病益甚者七字。
其氣逆
無過焉
張云。逆從弗失。何至氣逆。補瀉得宜。何以病益甚。凡若此者。乃醫(yī)之所敗所失。非陰陽表里形氣之過也。
《丹溪心法》(公元 1347 年)元.朱震亨(彥修、丹溪)著。五卷。 分 100 門,包括外感、內(nèi)傷、外證、婦科、幼科等,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,后附“丹溪翁傳”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王云。針上用行字。云行雨施乎。時行物生乎。于此著想方得。
百姓
志云。百姓者。天下之大眾。倪仲玉云。此篇論刺形。故提二形字。末結(jié)一形字。
發(fā)針
簡案、下文云。針入而氣逆。乃知發(fā)針。即下針之謂。
高高
甲乙作矯矯蒿蒿。馬云。而有上炎之勢。高高而無卑屈之心。張云。、明盛貌。
高高、不屈貌。簡案、詩大雅。多將。不可救藥。傳。然熾盛也。、音。
舉足善高
志云。足三陽之在下也。
陽氣滑盛而揚
馬云。陽氣者。衛(wèi)氣也。張云。心肺為二陽之臟。陽氣滑盛而揚。故神易于動。志云。
揚字含易散意。
多陽者
(止)
神不能先行也
張云。光明爽朗。陽之德也。沉滯抑郁。陰之性也。故多陽則多喜。多陰則多怒。然數(shù)怒者。頗有陰也。易解者。本乎陽也。陽中有陰。未免陽為陰累。故其離合難。而神不能先行也。
馬云。蓋以陽中有陰。則陽為陰滯。初雖針入而與陽合。又因陰滯而復(fù)相離。其神氣不能易動。而先針以行也。
志云。心為陽中之太陽。肝為陰中之少陽。心主喜。肝主怒。心藏神。肝藏魂?;觌S神以往來者也。神動而氣先行者。神魂之相離也。重陽而頗有陰者。陰陽之相合也。陰陽之離合難。故神與魂合。則其神不能先行矣。
上文曰。氣先行。此則曰神不能先行。蓋氣行則神行。神行則氣行。神氣之相隨也。夫行針者。貴在得神取氣。然而神有易動。氣有易往。是以數(shù)刺而病益甚者。反傷其神氣也。簡案、陰陽之離合難。諸說各異。未知孰是。蓋此陰陽離合論之離合。乃開闔樞之義。
相逢
張云。相逢者。針入氣即至。言其應(yīng)之速也。
其陰陽多
(止)
故獨行也
張云。陰性遲緩。其氣內(nèi)藏。故陰多于陽者。其針已出。氣乃隨后而獨行也。
馬云。陰氣者。營氣也。陽氣者。衛(wèi)氣也。下文同。簡案、馬注恐非。
此人之多陰
(止)
乃知也
張云。此亦陰滯。故氣往為難。往、至也。較之上節(jié)。則此為更甚。徐振公云。此言陰中有陽之人。數(shù)刺而始知也。陰中有陽者。多陰而少陽。其氣沉而難于往來。故數(shù)刺乃知。此陰陽守于內(nèi)也。二節(jié)言多陰少陽之人。有陰陽之相離者。有相守者。陰陽離合之道。行針者不可不知。
針入而氣逆者
簡案、推上下文例。者下似脫其數(shù)刺病益甚者七字。
其氣逆
(止)
無過焉
張云。逆從弗失。何至氣逆。補瀉得宜。何以病益甚。凡若此者。乃醫(yī)之所敗所失。非陰陽表里形氣之過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