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毛大丁草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毛大丁草根拼音注音Máo Dà Dīnɡ Cǎo Gēn別名

    白頭翁(《滇南本草》),白花白頭翁(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鑒別法》),兔耳風(fēng)根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閩東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根莖。夏秋采挖,去凈莖葉泥砂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產(chǎn)于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根及根莖,長7~10厘米。根莖圓柱形,長1~3厘米,徑約4毫米;上端粗,附有棕色干枯的葉柄基部,及灰白色綿毛;根莖外表深棕色,粗糙皺縮,周圍著生多數(shù)完整或碎斷的須根;質(zhì)硬,折斷面凹凸不平,纖維狀,淡黃色,皮部薄,中柱較大,導(dǎo)管部放射狀,中央有髓部。須根細長,徑約1~1.5毫米,淡黃棕色;質(zhì)脆,易斷,斷面皮部白色,木部淡黃色。微具焦氣,味苦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平。

    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溫,味苦。"

    ②《滇南本草圖說》:"苦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理氣和血。治癰腫,乳蛾,痄腮,瘰疬結(jié)核,胸脅痞氣,疝氣,痢疾,衄血,下血。

    ①《滇南本草》:"攻散瘰疬諸瘡毒,治小兒禿瘡,止大小腸血,治膀胱偏墜氣痛,乳蛾,痄腮紅腫。"

    ②《滇南本草圖說》:"治溫瘧,狂癥,寒熱,癥瘕,積聚,氣癭;療金瘡、鼻衄;止毒痢、赤痢,腹痛,齒疼,百節(jié)骨痛;一切風(fēng)氣邪熱,暖腰膝;明目退翳;解楊梅毒瘡,解汞毒入筋骨疼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肺胃大熱,乳蛾痄腮紅腫疼痛,發(fā)熱頭痛:小一枝箭(根)二錢,連翹二錢,赤芍一錢。點水酒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
    ②治久咳、百日咳:兔耳風(fēng)根二錢,煨肉吃;葉子泡開水吃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

    ③治胸脅痞氣:毛大丁草根,研末,面糊為丸。每服五至七分,開水送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④治產(chǎn)后瘀血腹痛:毛大丁草根五錢,紅酒四兩。燉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毛大丁草根拼音注音Máo Dà Dīnɡ Cǎo Gēn別名

    白頭翁、白花白頭翁、兔耳風(fēng)根、小一枝箭根

   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Pilose Gerbera出處

    出自《閩東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根及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erera piloselloides Cass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挖,去凈莖葉泥沙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毛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短而粗壯,密被白色綿毛;須根多數(shù),暗褐色。葉基生;有短柄;葉片質(zhì)軟而厚,長圓形或倒卵形,長5-10cm,寬2.5-4.5cm,先端鈍圓,基部楔形,邊緣全緣,幼時上面具柔毛,老時脫落,下面密被白色綿毛?;ㄇo直立,單生,高10-40cm,被淡褐色綿毛;頭狀花序單生于花莖頂端,直徑約3.5-cm;總苞片2層,條狀披針形,外層稍短,背面密被淡褐色綿毛;舌狀花白色,雌性,二唇形,外唇伸長,3齒裂,內(nèi)層細小,2深裂;筒狀花兩性,花冠稍二唇形。瘦果條狀披針形,長約5mm,稍扁,有縱肋和細柔毛,喙在花時極短,成熟時則與瘦果等長;冠毛長約1cm,淡紅色,有光澤?;ㄆ?-6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含毛大丁草酣(piloselloidal),毛大丁草酮(piloselloidone),羥基異毛大丁草酮(hydroxyisopiloselloidone),環(huán)毛大丁草酮(cyclopi-loselloidone)和脫氧去氫環(huán)毛大丁草酣(desoxldehydrocyclopi-loselloidone)[1]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理氣和血。主痢疾;乳蛾;痄肋;4胞脅痞氣;疝氣;瘰疬;便血;尿血;腫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。鮮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(gòu)葉(《子母秘錄》),谷樹葉(《簡便單方》),醬黃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桑科植物構(gòu)樹的葉?;瘜W(xué)成分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有機酸、鞣質(zhì)。性味甘,涼。①《別錄》:“味甘,無毒?!阿凇度杖A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頭紅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。秋季采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江西、湖北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直立草本,高10~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實拼音注音Chǔ Shí別名谷實、谷子(《千金方》),楮實子(《素問病機保命集》),楮桃(《瀕湖集簡方》),角樹子、野楊梅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,構(gòu)泡(《重慶草藥》),谷木子、谷樹子、谷樹卵子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ǔ Shí Zǐ英文名FRUCTUS BROUSSONETIAE來源本品為??浦参飿?gòu)樹Broussoneria papyrifera (L.) Vent.的干燥成熟果實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洗凈,曬干,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(zhì)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樹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別名谷樹子根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谷木蔃(《生草藥手冊》)。出處《分類草藥性》來源為??浦参飿?gòu)樹的嫩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。性味①《重慶草藥》:“味甘,性微寒,無毒。“②《廣西中草藥》:“味微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