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靈樞識》 師傅篇第二十九

    諸本傅作傳。當(dāng)改。又無篇字。

    弗著于方

    禮記、中庸。布在方策。注。方、板也。策、簡也。

    夫惟順而已矣

    張?jiān)?。順之為用最是。醫(yī)家肯緊言不順則道不行。志不順則功不成。其有必不可順者。亦未有不因順以相成也。嗚呼。能卷舒于順不順之間者。非通變之士。有未足以與道也。

    入國問俗

    (止)

    問所便

    張?jiān)?。禮曰。入國問禁。而此云問俗者。以五方風(fēng)寒有殊。崇尚有異。圣人必因其所宜而為之治。故不曰禁而曰俗也。諱者忌也。人情有好惡之偏。詞色有嫌疑之避。犯之者取憎。取憎則不相合。故入家當(dāng)問諱。

    禮者儀文也。交接有體。進(jìn)止有度。失之者取輕。取輕則道不重。故上堂當(dāng)問禮。便者相宜也。有居處之宜否。

    有動(dòng)靜之宜否。有陰陽之宜否。有寒熱之宜否。有情性之宜否。有味氣之宜否。臨病患而失其宜。施治必相左矣。故必問病患之所便。是皆取順之道也。簡案、鄭注曲禮云。禁謂政教。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。

    便寒

    便熱。張?jiān)?。凡熱在中則治便于寒。寒在中則治便于熱。是皆所以順病情也。

    懸心

    張?jiān)?。胃火上炎。心血被爍而懸懸不寧也。

    臍以上皮熱

    (止)

    如糜

    樓氏綱目作臍以下。似是。張?jiān)啤D氁陨险呶概c小腸之分也。故臍以上皮熱者。腸中亦熱也。出黃如糜者。以胃中濕熱之氣。傳于小腸所致也。糜、腐爛也。上二節(jié)皆熱證便寒之類。樓氏云。胃居臍上。故胃熱則臍以上熱。腸居臍下。故腸熱則臍以下熱。如肝膽居脅。肝膽熱則當(dāng)脅亦熱。肺居胸背。肺熱則當(dāng)胸背亦熱。腎居腰。腎熱則當(dāng)腰亦熱??深愅埔?。

    臍以下

    (止)

    飧泄

    張?jiān)?。臍以下皮寒者。以腸胃中寒也。胃中寒則不能運(yùn)化而為腹脹。腸中寒則陰氣留滯。不能泌別清濁而為腸鳴。飧泄、是皆寒證便熱之類。

    胃中寒

    (止)

    小腹痛脹

    張?jiān)?。上文言腹中寒者泄。而此言腸中熱者泄。所以有熱泄寒泄之不同。而熱泄謂之腸垢。寒泄謂之騖溏也。胃中熱則善消谷。故疾饑。腸中寒則陰氣聚結(jié)不行。故小腹切痛而脹。上二節(jié)皆當(dāng)因其寒熱。而隨所宜以調(diào)之者也。馬。疾饑之疾。釋為速。

    胃欲寒飲

    (止)

    治之何先

    張?jiān)?。胃中熱者欲寒飲。腸中寒者欲熱飲。緩急之治。當(dāng)有先后。而喜惡之欲。難于兩從。且以貴人多任性。此順之所以難。而治之當(dāng)有法也。從、縱同。馬志本從作縱。后漢郭玉論。貴之有四難云。自用意而不任臣。一難也。將身不謹(jǐn)。二難也。骨節(jié)不強(qiáng)。

    不能使藥。三難也。好逸惡勞。四難也。乃與本節(jié)之言符矣。

    春夏先治其標(biāo)

    (止)

    后治其標(biāo)

    馬云。春夏陽氣在外。病亦在外。故先治其后病之標(biāo)。而后治其先病之本。秋冬陽氣在內(nèi)。病亦在內(nèi)。故先治其先病之本。而后治其后病之標(biāo)。此治之者必有所先。不得以順其志。

    而可舍法以徇之也。張?jiān)啤R辉淮合陌l(fā)生。宜先養(yǎng)氣以治標(biāo)。秋冬收藏。宜先固精以治本。亦通。

    便其相逆者奈何

    張?jiān)啤V^于不可順之中。而復(fù)有不得不委曲。以便其情者也。

    凄愴

    張?jiān)?。寒甚凄涼之貌?/p>

    灼灼

    說文。灼、炙也。

    滄滄

    張?jiān)?。滄、寒也。簡案、此本于說文。逸周書云。天地之道有滄熱。

    寒溫中適

    (止)

    不致邪僻也

    張?jiān)啤_m、當(dāng)也。寒熱適其中和。則元?dú)獾靡詧?zhí)持。邪僻無由而致。是即用順之道也。僻、不正之謂。

    本藏以身形

    (止)

    而后答乎

    張?jiān)?。本藏即前本?jīng)篇名。捫、摸也。循、摩也。言王公之尊貴。誰可得而摩摸。將何所據(jù)而相答也。馬志。、作。非。

    非面部之閱也

    馬云。非比面部易閱。

    巨肩陷咽喉見其外

    甲乙。喉、作候。其、作于。馬張。凡巨肩陷咽者。肺之小大高下堅(jiān)脆偏正可候矣。大義見本藏篇。余仿此。

    張作骷骨。馬云。、音括。心為臟腑之主。而氣之升降。其道在于缺盆。即其KT之骨端。曰骨者。

    有于以形于外。則可以驗(yàn)KT。而知其心之堅(jiān)脆小大高下偏正矣。張?jiān)啤w?、廣雅曰HT。KT也。HTKT、即膝骨之名。HTKT、蔽心之骨。亦名鳩尾。觀乎此而心之小大高下堅(jiān)脆偏正可知矣。簡案、玉篇。HT、骨端也。張改骷。未詳孰是。

    脾者主為衛(wèi)

    甲乙。衛(wèi)、作胃。注。九虛、太素。作衛(wèi)。張?jiān)?。衛(wèi)者臟腑之護(hù)衛(wèi)也。五癃津液別篇亦曰。脾為之衛(wèi)。脾為倉廩之官。職在轉(zhuǎn)輸。故曰使之迎糧。謂察其飲食及唇舌之善惡。別脾之吉兇可知也。

    廣骸

    甲乙注。骸、太素作KT。(集韻KT脊肉也)張?jiān)?。骸、骸骨也。廣骸者。言骨骼之大。又脛骨曰骸。音鞋。簡案、莊子遙逍游百骸九竅。又德充符。直寓六骸。疏、手足首身。

    鼻隧

    集韻。隧、與邃同。深遠(yuǎn)也。

    目下裹大

    (止)

    臟安且良矣

    甲乙。果、作裹。張?jiān)?。果、裹同。目下囊裹也。橫、剛強(qiáng)也。在外、掀露也。約、固密也。臟居于中。形見于外。故舉身面之外狀。而可以候內(nèi)之六腑。然或身或面。又必上中下三停相等。庶臟腑相安而得其善矣。前本藏篇。以五臟之皮脈肉爪骨而候六腑。其義與此稍異。所當(dāng)互求。簡案、馬以四時(shí)氣篇。三焦約注之非也。五色篇曰。面王以上者。小腸也。面王以下者。膀胱也。即知鼻柱中央。即下焦之處也。又知六腑之三焦。正指下焦也。麻衣相法云。三停平等。一生衣祿無虧。注。自發(fā)際至印堂為上停。山根至準(zhǔn)頭為中停。人中至地閣為下停。此面上之三停也。頭腰足為身上三停也。古云。面上三停額鼻閣。

    身上三停足頭腰。乃知相家三停之說。原于本節(jié)。及骨度篇君子三折之義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