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靈樞識》 五邪篇第二十

    諸本無篇字。馬云。內(nèi)論五臟之邪。故名篇。

    上氣喘汗出

    志云。上氣喘者。肺氣逆也。

    膺中外

    馬云。云門、中府等穴。

    背三節(jié)五藏之旁

    藏、張本作節(jié)。馬云。背三節(jié)旁之肺俞。及五椎旁之心俞穴。志云。乃肺俞旁之魄戶也。簡案、甲乙作背三椎之旁。乃謂肺俞。甲乙為是。原注顴字當作。史音。音椎可證。

    按之快然

    張云。覺快爽者。即其真穴。

   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

    張云。缺盆、足陽明經(jīng)穴也。手太陰之脈。上出于此。故當取之。以散越肺邪。

    但忌大深。令人逆息。志云。缺盆中者。手陽明經(jīng)之扶突。蓋從腑以越陰臟之邪。

    邪在肝

    (止)

    時腳腫

    張云。兩脅中痛。肝之經(jīng)也。寒中水乘脾胃也惡血在內(nèi)。肝所主也。行善牽掣其關節(jié)。肝主筋而邪居之也。肝經(jīng)自足大趾上內(nèi)聯(lián)踝。故時為腳腫。甲乙。掣、作。簡案、掣縱、又作。

    知二字義同。

   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

    甲乙。掣、作。張云。足少陽經(jīng)循耳前后。足厥陰主諸筋。而與少陽為表里。故取耳間青脈。可以去掣節(jié)。志云。耳間青脈。一名雞足青。簡案、甲乙脈。一名資脈。在耳本后。

    雞足青絡脈。蓋謂此穴。

    陽氣有余陰氣不足

    簡案、諸注以陰陽分說脾胃??址?。

    陰痹

    馬云。陰痹者。痛無定所。按之而不可得。即痹論之所謂以寒勝者為痛痹也。(后世以為白虎歷節(jié)風又曰痛風)志云。在外者筋骨為陰。病在陰者名曰痹。陰痹者。病在骨也。按之而不得者。邪在骨髓也。

    簡案、至真要大論云。陰痹者按之不得。即是。

    肩背頸項痛時眩

    馬云。此皆膀胱經(jīng)脈所行。以腎與膀胱為表里也。且時時眩暈。亦兼膀胱與腎邪也。

    喜悲

    馬云。本神篇曰。心氣虛則悲。然實則亦然。

    調(diào)之其輸也

    馬云。邪客篇曰。少陰心脈也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。精神之所舍也。其臟堅固。邪弗能容也。容之則心傷。心傷則神去。神去則死矣。故諸邪之在心者。皆在心之包絡。包絡者。心主之脈也。

    故獨無焉。其外經(jīng)病而內(nèi)不病。故獨取其經(jīng)于掌后銳骨之端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