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靈樞識》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

    馬云。篇內(nèi)首三節(jié)。論邪氣入于臟腑。第四節(jié)論病形。故名篇。

    邪氣之中人高也

    志云。邪氣者。風雨寒暑。天之邪也。故中人也高。濕乃水土之氣。故中于身半以下。此天地之邪。中于人身。而有上下之分。

    溜于腑

    甲乙溜作留。馬云溜當作流。下文溜于經(jīng)亦同。

    異名同類

    張云。經(jīng)脈相貫合一。本同類也。然上下左右部位。各有所屬。則陰陽之名異矣。

    諸陽之會

    (止)

    則下少陽

    張云。此言邪之中于陽經(jīng)也。手足六陽。俱會于頭面。故為諸陽之會。凡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。中于面。則自胸、腹、下行于陽明經(jīng)也。中于項。則自脊、背、下行于太陽經(jīng)也。中于頰。則自脅、肋、下行于少陽經(jīng)也。脈遍周身者。惟足六經(jīng)耳。故但言足也。

    若飲食

    甲乙作熱飲食足。

    其中于膺、背、兩脅亦中其經(jīng)

    史云。一作其中于肩、背兩脅。亦下其經(jīng)。張云。膺在前。陽明經(jīng)也。背在后。太陽經(jīng)也。兩脅在側(cè)。少陽經(jīng)也。中此三陽經(jīng)。與上同。

    其陰

    張云。臂內(nèi)廉曰陰。手足三陰之所行也。

    淖澤

    史云。淖、澤也。澤液非。張云。柔潤也。

    不能客

    史云。客一本作容。簡案、甲乙作容。俱通。

    邪之中人臟奈何

    甲乙作邪之中臟者奈何。

    愁憂恐懼

    (止)

    而上行

    張云。此下言邪之中于五臟也。然必其內(nèi)有所傷。而后外邪得以入之。

    心藏神。憂愁恐懼則神怯。故傷心也。肺合皮毛。其臟畏寒。形寒飲冷。故傷肺也。若內(nèi)有所傷。而外復有感。

    則中外皆傷。故氣逆而上行。在表則為寒熱疼痛。在里則為喘咳嘔噦等病。汪云。形寒傷外。飲寒傷內(nèi)。素問咳論云。其寒飲食入胃則肺寒。肺寒則外內(nèi)合邪。與此文義正同。今人惟知形寒為外傷寒。而不知飲冷為內(nèi)傷寒。訛為陰證非也。凡飲冷者。雖無房事。而亦每患傷寒也。若房事飲冷而患傷寒。亦有在三陽經(jīng)者。當從陽癥論治。不得便指為陰癥也。世醫(yī)不明。妄以熱劑投之。殺人多矣。特揭出以告人。氣逆上行。故有發(fā)熱頭痛諸證。簡案、氣逆。甲乙作氣迎。非。

    傷肝

    張云。肝藏血。其志為怒。其經(jīng)行脅下也。

    有所擊仆

    (止)

    則傷腎

    百病始生篇。黃帝曰。其生于陰者奈何。岐伯曰。憂思傷心。重寒傷肺。忿怒傷肝。醉以入房。汗出當風傷脾。用力過度。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。張云。脾主肌肉。飲食擊仆者。

    傷其肌肉。醉后入房。汗出當風者。因于酒食。故所傷皆在脾。腎主精與骨。用力舉重則傷骨。入房過度則傷精。汗出浴水。則水邪犯其本臟。故所傷在腎。簡案、擊仆與下文所謂異。

    得往

    張云。往、進也。

    卒寒

    張云。卒、猝同。

    空竅

    張云。空、孔同。

    精陽氣上走于目

    張云。精陽氣者。陽氣之精華也。故曰。五臟六腑之精氣。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。

    其別氣

    張云。別氣者。旁行之氣也。氣自兩側(cè)上行于耳。氣達則竅聰。所以能聽。

    其宗氣

    張云。宗氣。大氣也。宗氣積于胸中。上通于鼻而行呼吸。所以能臭。

    為臭

    簡案、臭、同。許救切。說文以鼻就臭也。亦作嗅。

    其濁氣

    張云。濁氣、谷氣也。谷入于胃。氣達于唇舌。所以知味。

    皆上熏于面

    張云。凡諸氣之津液。皆上熏于面。如脈度篇曰。五臟常內(nèi)閱于上七竅也。故肺氣通于鼻。心氣通于舌。肝氣通于目。脾氣通于口。腎氣通于耳。此五臟之氣。皆上通于七竅。不獨諸陽經(jīng)絡。乃得上頭也。

    天氣甚寒

    簡案、諸本及甲乙作大熱甚寒。但張本與此同。上文曰天寒。而不曰天熱。則作天氣甚寒為是。四十七難云。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。然人頭者。諸陽之會也。諸陰脈皆至頸、胸中、而還。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。故令面耐寒也。張揭數(shù)證駁難經(jīng)。今不繁引。

    虛邪之中身也

    八正神明論云。虛邪者。八正之虛邪氣也。正邪者。身形若用力汗出。腠理開。逢虛風。其中人也微。故莫知其情。莫見其形。又管能篇文。與本篇略同。

    命曰明

    (止)

    命曰工

    張云。六十一難曰。望而知之謂之神。聞而知之謂之圣。問而知之謂之工。

   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。蓋本諸此。

    與尺之相應也

    甲乙作與尺之皮膚相應也。據(jù)下文皮膚二字正系缺文。甲乙為是。

    桴鼓

    簡案、桴、同。音浮。擊鼓槌也。漢李尋傳。猶鼓之相應是也。

    本末根葉之出候也

    志云。夫精明五色者。氣之華也。乃五臟五行之神氣而見于色也。脈者榮血之所循行也。尺者謂脈外之氣血。循手陽明之絡。而變見于尺膚。脈內(nèi)之血氣。從手太陰之經(jīng)。而變見于尺寸。

    此皆胃腑五臟所生之氣血。本末根葉之出候也。

    形肉

    志云。謂尺膚也。知色脈與尺之三者。則神且明矣。

    見其色

    (止)

    則已矣

    張云。不得其脈。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。相勝之脈。如青色得毛脈。以金克木之類是也。相生之脈。如青色得石脈。以水生木之類是也。

    調(diào)其脈之緩、急、小、大、滑、澀

    張云。緩、急、以至數(shù)言。小、大、滑、澀、以形體言?;?、不澀也。往來流利。如盤走珠。澀、不滑也。虛細而遲。往來覺難。如雨沾沙。如刀刮竹。六者相為對待。調(diào)此六者。則病變可以定矣。調(diào)、察也。

    賁而起

    甲乙作大字。更有脈沉者。尺之皮膚亦沉一句。據(jù)上文舉六者則為剩文。張云。賁、忿奔二音。大也。沸起也。論疾診尺篇曰。審其尺之緩、急、小、大、滑、澀。肉之堅、脆。而病形定矣。義與此同。簡案、十三難云。脈數(shù)、尺之皮膚亦數(shù)。脈急、尺之皮膚亦急。脈緩、尺之皮膚亦緩。脈澀、尺之皮膚亦澀。脈滑、尺之皮膚亦滑。

    亦此義也。

    故善調(diào)尺者

    (止)

    十全六

    張云。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。以脈色言。

    則脈為根本。色為枝葉。故善調(diào)尺者。不待于寸。善調(diào)脈者。不待于色也。然必能參合三者而兼行之。更為本末皆得。而萬無一失。簡案、十三難云。經(jīng)言知一為下工。知二為中工。知三為上工。上工者十全九。中工者十全八。下工者十全六。周禮天官醫(yī)師職云。歲終稽其醫(yī)事。則以制其食。十全為上。十失一次之。十失二次之。十失三次之。十失四為下。

    心脈急

    樓氏綱目云。謂色赤脈鉤而急也。張云。急者弦之類。

    張云。急主風寒。心主血脈。故心脈急甚。則為。筋脈引急曰。弛長曰。、熾寄系三音。音縱。

    緩甚為狂笑

    張云。心氣熱則脈縱緩。故神散而為狂笑。心在聲為笑也。

    微緩為伏梁

    (止)

    唾血

    志云。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積。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。心主血。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。簡案、經(jīng)筋篇云。手少陰之筋病。內(nèi)急成伏梁。唾血膿者。死不治。

    大甚為喉

    甲乙作喉。、脈經(jīng)作喉介。馬云。心火充溢。喉中然有聲。簡案、字書無義。下文云。喉中然唾出。素咳論云。喉中如梗狀。介、芥古通。乃芥之芥。喉間有物。有防礙之謂。唯是介字從口者。必非有聲之義。

    心痹

    見五臟生成篇及痹論。

    善淚出

    張云。以手少陰之脈。挾咽喉。連目系也。

    小甚為善噦

    張云。陽張?zhí)摱竿梁?。故善噦?/p>

    微小為消癉

    馬云。血液枯燥。病為消癉。志云。消癉者。三消之證。簡案、張為肌膚消瘦之義。非。

    心疝

    見脈要精微論。四時刺逆從篇大奇論。

    張云。心脈澀甚。則血氣滯于上。聲由陽發(fā)。滯則為喑。

    血溢

    張云。澀當傷血也。簡案。吐衄血之屬。

    維厥

    史云。經(jīng)絡有陽維、陰維。故有維厥。馬同。張云。四維厥逆也。以四肢為諸陽之本。而血衰氣滯也。

    耳鳴顛疾

    志云。南方赤色。入通于心。開竅于耳。心氣虛。故耳鳴顛疾。簡案、甲乙顛作癲。

    顛、癲、、三字并通。

    肺脈急甚

    樓氏云。謂色白脈毛而急也。

    癲疾

    張云。風邪勝也。木反乘金。故生癲疾。

    微急

    (止)

    息肉不通

    馬云。皆肺氣不足。風邪有余所致也。

    多汗

    張云。皮毛不固。故表虛而多汗。志云。緩則熱甚。故多汗。

    志云。肺熱葉焦。則為痿也。鼠。寒熱病也。其本在臟。其末在脈。肺主百脈。是以微緩之有熱。微澀之有寒。皆為鼠。在頸腋之間。簡案、脈經(jīng)無字。

    偏風

    志云。本經(jīng)曰。偏枯身偏不用。病在分腠之間。蓋病在皮膚。則為寒熱。病在血脈。為寒熱鼠。在分腠。則為偏風。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。腠理開。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。頭以下者。頸、項、胸、背之間。脈之外部也。

    簡案、脈經(jīng)注云。一作漏風。據(jù)汗出不可止。作漏風近是。

    脛腫

    張云。心火爍肺。真陰必涸。故為脛腫。

    肺痹

    見痹論及五臟生成篇。喻氏法律云。肺痹心膈窒塞。上氣不下。蓋肺為相傳之官。治節(jié)行焉。管領周身之氣。無微不入。是肺痹即為氣痹明矣。

    起惡日光

    張云。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。志云。日光太陽之火。陰血少故惡日光。金畏火也。

    脈經(jīng)作起腰內(nèi)三字。

    為泄

    論疾診尺篇云。尺膚寒。其脈小者泄少氣。張云。陽氣虛而腑不固。病當為泄。志云。肺與大腸為表里也。

    消癉

    張云。金衰則水弱。故為消癉。志云。肺主津。水之生原也。

    息賁

    張云。氣血皆實熱。故為息賁上氣。息賁、喘急也。賁、音奔。

    上下出血

    張云。上言口鼻。下言二陰也。

    澀甚

    (止)

    善酸矣

    張云。澀脈因于傷血。肺在上焦。故澀甚當為嘔血。若其微澀。氣當有滯。

    故為鼠。在頸腋間。氣滯則陽病。血傷則陰虛。故下不勝其上。而足膝當酸軟也。酸、音酸。

    肝脈急甚

    樓氏云。謂色青脈弦而急也。

    惡言

    甲乙注。一作妄言。志云。肝主語。在志為怒。張云。言多嗔惡也。

    肥氣

    張云。以木邪傷土。故為肥氣在脅下。脅下者肝之經(jīng)也。五十六難楊注云。肥氣者肥盛也。

    言肥氣聚于左脅之下如覆杯。突出如肉。肥盛之狀也。小兒多有此病。

    善嘔

    志云。食氣入胃。散精于肝。緩主多熱。熱則肝氣逆。故善嘔。簡案、馬張以緩為脾脈??终`。

    水瘕痹也

    甲腋無也字。是。志云。水瘕痹者。亦食飲之所積也。簡案、蓋水癖癖飲之類。痹、閉也。

    大甚為內(nèi)癰

    (止)

    為消癉

    志云。本經(jīng)曰。喜怒不測。飲食不節(jié)。陰氣不足。陽氣有余。榮氣不行。

    乃發(fā)為癰。大主肝氣盛。盛則郁怒而不得疏達。故為內(nèi)癰。嘔、衄、肝氣逆于上也。陰縮、肝氣逆于下也。肝脈抵少腹。上注肺??纫「拐?。經(jīng)氣逆于上下也。小者血氣皆少。少則木火盛。故多飲及為消癉也。簡案、肝痹見痹論及五臟生成篇。

    張云。熱壅于經(jīng)。故為疝。

    遺溺

    張云。以肝火在下。而疏泄不禁也。

    溢飲

    志云。飲留于四肢。則經(jīng)脈阻滯。故脈澀。脈經(jīng)作淡飲。

    攣筋痹

    甲乙作攣筋。張云。皆血不足以養(yǎng)筋也。

    脾脈急甚為

    張云。木乘土也。脾主肢體。而風氣客之。故為。

    膈中

    馬云。木邪侮土。其在上為膈中。食飲入而還出。脾氣不上通也。本經(jīng)上膈篇云。氣為上膈。

    食飲入而復出。

    后沃沫

    志云。不能游溢津液。上歸于肺。四布于皮毛。故涎沫之從口出也。簡案、馬云。在下為去后沃沫。脾氣不下疏也。誤。

    緩甚

    (止)

    若無病

    張云。脾脈宜緩。而緩甚則熱。脾主肌肉四肢。故脾熱則為肉痿。及為厥逆。

    若微緩而為風痿。四肢不用者。以土弱則生風也。痿弱在經(jīng)。而臟無恙。故心慧然若無病。

    擊仆

    張云。脾主中氣。脾脈大甚為陽極。陽極則陰脫。故如擊而仆地。樓氏云。凡病偏枯。必先仆倒。故內(nèi)經(jīng)連名稱為擊仆偏枯也。

    疝氣

    張云。以濕熱在經(jīng)。而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也。簡案、他四臟舉積名。而此獨云疝氣可疑。脈經(jīng)作痞氣。是。五十六難云。脾之積名曰痞氣。在胃脘。覆大如盤。久不愈。令人四肢不收。發(fā)黃膽。

    飲食不為肌膚。楊注。痞、否也。言否結成積也。

    腹里大膿血

    張云。腹里大者。以膿血在腸胃之外。亦脾氣壅滯所致。簡案、脈經(jīng)無腹字。里、作裹。素腹中論云。伏梁裹大膿血。居腸胃之外。此則痞氣而裹大膿血。在腸胃之外也。

    寒熱

    張云。中焦之陽氣不足也。志云。血氣虛也。

    消癉

    志云。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。故為消癉。

    張云。脾脈滑甚。太陰實熱也。太陰合宗筋。故為癃疝。

    張云。其微滑濕熱在脾。濕熱薰蒸。故生諸蟲。及為腹熱。簡案、、、蛔、并音回。

    說文。、腹中長蟲。爾雅注。蝎、木中蠹蟲。劉勰新論云。身之有欲。如樹之有蝎。

    澀甚

    (止)

    下膿血

    張云。脾脈澀甚而為腸。微澀而為內(nèi)。及多下膿血者。以澀為氣滯血傷。

    而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。腸、內(nèi)。遠近之分耳。一曰下腫病。蓋即疝漏之屬。簡案、脈經(jīng)腸作腸頹。

    內(nèi)作內(nèi)潰。(甲乙同頹作注云一作潰)蓋二證各別。腸四種病之一。見千金方內(nèi)則。馬亦以潰字釋之。然不詳其為何證。張云。疝漏之屬。姑仍之。

    腎脈急甚

    樓氏云。謂色黑脈石而急也。

    骨癲疾

    見癲狂篇。甲乙作骨痿癲疾。

    沉厥

    馬云。蓋風邪入腎則為厥。而腎氣不足。則當沉滯而無知也。

    奔豚

    志云。虛氣反逆。故為奔豚。陰寒在下。故足不收。腎開竅于二陰。氣虛不化。故不得前后也。張云。按五十六難曰。腎之積名曰奔豚。發(fā)于少腹。上至心下。若豚狀?;蛏匣蛳聼o時。其義本此。簡案、骨空論云。督脈生病。從少腹上沖心而痛。不得前后。為沖疝。又史倉公傳云。涌疝、令人不得前后溲。

    蓋皆奔豚也。

    折脊

    志云。督脈屬腎。貫脊。緩則督脈懈弛。故脊折也。簡案、樓氏綱目脊痛門。引本經(jīng)文。

    知是脊痛之謂。猶折髀折腰之折。

    甲乙作洞泄。脈經(jīng)作洞下。簡案、根結篇。倉廩無所輸膈洞。此謂洞泄與膈證也。張則見下嗌還出之文。以為上出之義。則似為膈證不可從。蓋洞即史所謂風。倉公云。風者。飲嗌下倉而輒出不留。

    又云。風之狀。飲食下嗌輒后之。又云。即數(shù)十出。還出即后之之謂。其為洞泄、洞下、明矣。

    陰痿

    馬云?;鹗⑺ァ.敒殛庰粢?。

    石水

    (止)

    不治

    張云。若其微大。腎陰亦虛。陰虛則不化。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。若至胃脘。

    則水邪盛極。反乘土藏。泛濫無制。故死不治。石水義見素陰陽別論大奇論。、音垂。重墜也。腕、當作脘。

    諸本并訛。

    洞泄

    消癉。馬云。腎氣甚衰。無以主下焦。而為洞泄。亦水不配火。當為消癉之證也。

    骨痿。志云。腎有熱。則為小便閉癃。為睪丸腫。骨痿。坐不能起。熱傷腎氣也。

    目無所見

    志云。熱傷骨精也。甲乙見下有見黑丸三字。脈經(jīng)視見黑花四字。

    大癰

    志云。血氣皆始于腎。澀則血氣阻滯。故為大癰。

    不月沉痔

    志云。氣血不行。故為女子不月。為沉痔。簡案、沉痔蓋謂痔之沉滯不已者。

    諸急

    張云。急者弦緊之謂。仲景曰。脈浮而緊者。名曰弦也。緊則為寒。成無己曰。緊則陰氣勝。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。而氣化從乎肝也。簡案、氣化從乎肝。不可信據(jù)。下仿此。

    緩者

    張云。緩者縱緩之狀。非后世遲緩之謂。仲景曰。緩則陽氣長。又曰。緩者胃氣有余。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。而氣化從乎脾胃也。

    大者

    張云。大為陽有余。陽盛則陰衰。故多氣少血。仲景曰。若脈浮大者。氣實血虛也。故脈之大者多浮陽。而氣化從乎心也。

    小者

    張云。近于微細。在陽為陽虛。在陰為陰弱。脈體屬陰。而氣化從乎腎也。

    滑者

    張云?;}為陽。氣血實也。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。仲景曰。滑者胃氣實。玉機真藏論曰。

    脈弱以滑。是有胃氣。故滑脈從乎胃也。

    澀者

    張云。澀為氣滯。為血少。氣血俱虛。則陽氣不足。故微有寒也。仲景曰。澀者榮氣不足。

    亦血少之謂。而此曰多血。似乎有誤。觀下文刺澀者。無令其血出少可知矣。澀脈近毛。故氣化從乎肺也。

    刺澀者

    (止)

    以和其脈

    張云。脈澀者。氣澀俱少。難于得氣。故宜必中其脈。而察其逆順。久留疾按。而無出其血。較之諸刺。更宜詳慎者。以脈澀本虛。而恐傷其真氣耳。循、音巡。摩按也。、委、偉二音。刺瘢也。

    調(diào)以甘藥也

    張云。愚按此節(jié)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。調(diào)以甘藥。甘之一字。圣人用意深矣。蓋藥食之入。必先脾胃。而后五臟得稟其氣。胃氣強則五臟俱盛。胃氣弱則五臟俱衰。胃屬土而喜甘。偉中氣不足者。非甘溫不可。土強則金王。金王則水充。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。而陰陽俱虛者。必調(diào)以甘藥也。

    入安連過

    張云。五臟六腑。皆有五。五之所入為合。即各經(jīng)之合穴也。然手之三陽。復有連屬上下氣脈相通者。亦謂之合。故此以入安連過為問。甲乙作入安從道。

    屬于腑者也

    張云。此下言六陽之經(jīng)。內(nèi)屬于腑。因以明手之三陽。下合在足也。

    滎輸

    (止)

    治內(nèi)腑

    張云。滎氣輕浮淺。故可治外經(jīng)之病。合則氣脈深入。故可治內(nèi)腑之病。

    巨虛上廉

    馬云。此本足陽明胃經(jīng)之穴。其實為大腸之合。前本輸篇有云。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。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。大腸屬上廉。小腸屬下廉。張云。大腸手陽明也。本經(jīng)之合。在曲池也。其下則合于足陽明之巨虛上廉也。

    巨虛下廉

    張云。小腸手太陽也。本經(jīng)之合在小海。其下則合于足陽明之巨虛下廉。

    委陽

    張云。三焦手少陽也。本經(jīng)之合在天井。其下則合于足太陽之委陽穴。按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皆手三陽之經(jīng)。然大小腸為下焦之腑。連屬于胃。其經(jīng)雖在上。而氣脈不離于下。故合于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。三焦為孤獨之腑。其于三部九候。無所不統(tǒng)。故經(jīng)之在上者屬手。之在下者居足。所以十二經(jīng)中。惟此手之三陽乃有下。

    故本輸篇曰。大腸小腸皆屬于胃。三焦下。在于足小趾之前少陽之后。出于中外廉。名曰委陽。即此謂也。

    屈伸而索之

    馬云。屈其體以覓承扶之陰紋。伸其體以度委陽之分寸。(委陽在趺下一寸六分承扶在尻臀下陷紋中)

    正豎膝予之齊

    張云。謂正身蹲坐。使兩膝齊也。

    委陽之陽

    馬云。古人謂外為表。又名之曰陽。張云。當作委中之陽。蓋委中之外廉。即陽陵泉之穴也。

    揄申而從之

    馬云。必揄揚以申其手足善取之耳。張云。揄、引也。申、明也。取外經(jīng)者在滎輸。

    然亦必引正詳明。方可從而治也。揄音余。簡案、揄、引也。見說文。張注骨空論。折使揄臂亦同。今從之。

    志云。揄、音于。引也。抒也。伸舒其四體。使經(jīng)脈之流通也。

    魚絡血

    張云。手陽明之脈。行于手魚之表。簡案、血絡論云。血脈者盛。堅橫以赤。上下無常處。小者如針。大者如箸。則而瀉之萬全也。

    豎陷者

    甲乙作堅若陷者是。志。豎作堅。張云。兩跗之上。脈即沖陽也。豎者堅而實。陷者弱而虛。皆足陽明胃脈之病。

    切痛而鳴濯濯

    馬云。切痛者痛之緊也。濯濯者腸中有水。而往來氣沖。則有聲也。

    冬日重感

    張本日作曰。注云當作月。

    支兩脅

    支、甲乙作。

    控睪而痛時窘之后

    馬云。睪音皋。陰丸。小腸近小腸之內(nèi)。后附腰脊。下連睪丸。故小腹痛。

    腰脊控引睪丸而痛。痛時窘甚。而欲往去后也。張云。不得大小便。而時窘之后。蓋即疝之屬也。

    當耳前

    (止)

    此其候也

    張云。皆手太陽之經(jīng)。故其病如此。

    腹氣滿

    甲乙腹下有張字。

    亦見于脈

    馬云。脈必下陷。當取此穴以刺之。志云。其脈亦見于皮部。當取之委陽。

    小便偏腫

    諸本作小腹是。但張與此同。

    肩上熱

    甲乙肩作眉。注云一作肩。

    皆熱若脈陷

    甲乙無若脈陷三字。簡案、此系剩文。當刪。

    善太息

    志云。膽氣不升。故太息以伸出之。

    口苦嘔宿汁

    簡案、即嘔膽。見奇病論。

    心下澹澹??秩藢⒉吨?/p>

    甲乙恐上有善字??窒掠腥缱?。千金恐下有如字。張云。澹澹、失意貌。簡案、澹、同。、集韻動也。經(jīng)脈篇。心主之脈。是動則心中大動。又至真要大論。太陽司天。

    寒淫所勝。則心澹澹大動。并是跳動貌。張注非。

    然數(shù)唾

    、千金作介介。唾上甲乙有咳字。簡案、馬張并云。然有聲也。非。義見上文喉注。

    在足少陽之本末

    甲乙在上有候字。張云。在腑為本。在經(jīng)為末也。志云。足少陽經(jīng)脈之本在下。其末在頸嗌之間。

    陷下者灸之

    經(jīng)脈篇云。陷下則灸之。張云。陷下者為不足。故宜灸。

    其寒熱者

    志云。少陽之樞證也。當以經(jīng)取之。少陽之經(jīng)氣。外內(nèi)出入者也。

    必中氣穴

    志云。氣穴者。腑氣所注之經(jīng)穴。故中氣穴。則針游于巷。即氣穴論之所謂游針之居。

    肉節(jié)

    張云。肉有節(jié)界。其謂肉節(jié)。

    針染

    (一作游)

    于巷

    馬云。氣脈相通。即素問氣穴論游針之居也。(如名氣沖穴為氣街而衛(wèi)氣篇有胸氣腹頭氣脛氣皆有街則巷即街之義)張云。染、著也。巷、道也。中其氣穴。則針著脈道而經(jīng)絡通。

    簡案、染作游為是。

    反還內(nèi)著

    馬云。與真氣相搏而亂。邪反內(nèi)著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