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臨證實驗錄》 附子湯證

    謝某,女,28歲,唐林村人。感冒后不欲食。本屬脾胃虛弱,應(yīng)補之益之,卻以為胃中積滯,用鹽鹵瀉之。瀉后胃納有減無增,并出現(xiàn)夜間不寐,迄今已十四日矣。詢知胸悶心悸,倦怠畏寒,身重跗腫,四末發(fā)冷。食后心下沉悶,大便溏,小便不利,口不干苦。視其舌,淡紅無苔。

    切其脈,沉緩無力。診其腹,心下痞滿,無抵抗。

    脈癥分析:溫病傷陰,傷寒損陽,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“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?!苯駛箨枤獠蛔悖瑥?fù)經(jīng)攻下,陽氣更虛,致水飲泛濫,凌心則神不安宅而心悸不寐;飲邪彌漫,中州無光,土不制水而水腫便溏。治當(dāng)溫陽健脾,化氣利水,陽氣旺則陰自消、脾土健則水自落。調(diào)兵遣將,真武湯、附子湯皆可勝任,然本案脈象無力,似更宜附子湯也。擬:

    附子10g 白術(shù)15g 茯苓15g 白芍10g 黨參10g 生姜10片二劑

    二診:夜寐可達(dá)5小時,小便增多,身重跗腫大減,畏寒亦輕,四肢轉(zhuǎn)溫,納化仍差,脈舌如前。陽氣恢復(fù)一分,水飲退卻一分,今效已昭然,恢復(fù)健康,企踵可待。

    原方三劑。

    三診:夜寐甘甜,納化幾近正常,令服歸脾丸以善后。

    按:不寐一證,以血虛陰虧、心神失養(yǎng)及痰火擾心為多。陽虛陰盛,水飲不化,致多寐者有之,致不寐者,之前余未嘗得見。本案根據(jù)畏寒、肢冷、跗腫、小便不利等陽虛水飲不化癥狀,擬用附子湯溫陽氣,消陰霾。僅五劑,便陰陽交泰,睡寐甘甜。特志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陳三山
  • 本草著作?!队褲O齋醫(yī)話》叢書之第六種。1卷。清黃凱鈞(退庵)撰??诩螒c七年(1812年)。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,不分部類,大致按植物、礦物、動物為序排列。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,所附個人經(jīng)驗,每出新意,甚切實用?,F(xiàn)存初刊本及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成》本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杜文燮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• 《證治準(zhǔn)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(zhǔn)繩》。

    作者:
    王肯堂
  • 作者:
    吳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