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邢某,男,58歲。體素康健,近因腎炎住院,治療半月。水腫不退,血壓170/110mmHg ,尿檢蛋白+++。1980年3月14日要求會診。
初外感于寒,繼而頭目水腫,漸及全身,至今腫勢仍盛。胸滿咳嗽,痰涎清稀,短氣不得臥,腹中脹悶,飲食不思,大便不暢,小便不利,下肢不溫。舌質(zhì)淡紅,苔白而膩,因臂掌皆腫,脈象難名浮沉,僅知緩而有力。
觀其脈癥,此為風水。由肺失宣降,通調(diào)水道失職,致水氣泛濫,為腫為喘。治當宣肺利水,求治水之上源。
擬:
麻黃10g 杏仁10g 紫蘇10g 大腹皮15g 白術(shù)15茯苓15g 澤瀉15g 二劑
忌鹽及高蛋白食品。
二診:腫勢不退,仍胸滿咳喘,痰多清稀,倚息難臥。
詢知不汗出,惡寒發(fā)熱,雖不甚劇,然自病以來始終未停。
苔仍白膩,脈象有力。
綜觀脈癥,本案言風水不若言支飲為妥,雖風水支飲,有如兄弟連襟,病因相近,皆由肺氣郁閉,轉(zhuǎn)輸失權(quán)所致,然其病位、癥狀則相異也。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云:“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?!逼渲委?,仲圣列有葶藶大棗瀉肺湯、十棗湯、小青龍湯等,本案外有表邪,內(nèi)有水飲,顯屬小青龍湯證。擬:
麻黃10g 桂枝6g 白芍6g 半夏15g 干姜6g 細辛6g 五味子6g 炙草4.5g 一劑
三診:翌晨查房,患者喜形于色。謂藥后汗出甚多,小便通利,水腫大減,頓覺呼吸暢快,咳喘減輕,可安臥床枕,知饑思食,查尿蛋白±。因微有寒熱,原方再進一劑。
按:水腫一證,多由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障礙,三焦氣化失調(diào)所致。臨床以脾不制水,腎失開闔為多見,肺失通調(diào)次之。本案之水飲即源于肺也。然第一次立法,既宣肺表散,復利水化飲,本不為錯,何以不效?曰:本病起于外感風寒,因有水飲宿疾,致寒飲相激,發(fā)而為患。宣肺化飲,本屬恰當,然處方化飲重、宣肺輕,帥弱將強,喧賓奪主,是以不效。且飲為陰邪,得陽則運,故仲圣有溫藥和之之訓。而方中化飲之品,性皆甘淡,缺少辛溫。
亦為不效之因。
《串雅內(nèi)外篇》(公元 1759 年)清趙學敏(恕軒)撰。四卷。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“鈴醫(yī)”(走方醫(yī))宗柏云的學術(shù)經(jīng)驗,并為之增刪而成。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,要求做到簡、驗、便、廉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邢某,男,58歲。體素康健,近因腎炎住院,治療半月。水腫不退,血壓170/110mmHg ,尿檢蛋白+++。1980年3月14日要求會診。
初外感于寒,繼而頭目水腫,漸及全身,至今腫勢仍盛。胸滿咳嗽,痰涎清稀,短氣不得臥,腹中脹悶,飲食不思,大便不暢,小便不利,下肢不溫。舌質(zhì)淡紅,苔白而膩,因臂掌皆腫,脈象難名浮沉,僅知緩而有力。
觀其脈癥,此為風水。由肺失宣降,通調(diào)水道失職,致水氣泛濫,為腫為喘。治當宣肺利水,求治水之上源。
擬:
麻黃10g 杏仁10g 紫蘇10g 大腹皮15g 白術(shù)15茯苓15g 澤瀉15g 二劑
忌鹽及高蛋白食品。
二診:腫勢不退,仍胸滿咳喘,痰多清稀,倚息難臥。
詢知不汗出,惡寒發(fā)熱,雖不甚劇,然自病以來始終未停。
苔仍白膩,脈象有力。
綜觀脈癥,本案言風水不若言支飲為妥,雖風水支飲,有如兄弟連襟,病因相近,皆由肺氣郁閉,轉(zhuǎn)輸失權(quán)所致,然其病位、癥狀則相異也。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云:“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?!逼渲委?,仲圣列有葶藶大棗瀉肺湯、十棗湯、小青龍湯等,本案外有表邪,內(nèi)有水飲,顯屬小青龍湯證。擬:
麻黃10g 桂枝6g 白芍6g 半夏15g 干姜6g 細辛6g 五味子6g 炙草4.5g 一劑
三診:翌晨查房,患者喜形于色。謂藥后汗出甚多,小便通利,水腫大減,頓覺呼吸暢快,咳喘減輕,可安臥床枕,知饑思食,查尿蛋白±。因微有寒熱,原方再進一劑。
按:水腫一證,多由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障礙,三焦氣化失調(diào)所致。臨床以脾不制水,腎失開闔為多見,肺失通調(diào)次之。本案之水飲即源于肺也。然第一次立法,既宣肺表散,復利水化飲,本不為錯,何以不效?曰:本病起于外感風寒,因有水飲宿疾,致寒飲相激,發(fā)而為患。宣肺化飲,本屬恰當,然處方化飲重、宣肺輕,帥弱將強,喧賓奪主,是以不效。且飲為陰邪,得陽則運,故仲圣有溫藥和之之訓。而方中化飲之品,性皆甘淡,缺少辛溫。
亦為不效之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