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羅某,男,體素健,古稀之年,仍勤于躬耕。1973年10月1日,大雨滂沱,田間遭淋,歸來便感不適。翌日心下脹滿,烘磚溫熨,以求輕快,見食生厭,惡心嘔吐,大便溏薄,一日二行,小便黃濁,口干口苦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(shù),皆一派濕熱壅結之候。余以手診腹,心下板硬疼痛。
薛生白《濕熱病篇》云:“濕熱證,始惡寒,后但熱不寒,汗出,胸痞,苔白,口渴不思飲。”若結于心下,按之痛者,名小結胸。治當清熱利濕,通結下氣,遵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“燥勝濕,寒勝熱”,“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”之法度。擬小陷胸湯加味:
黃連6g 半夏15g 瓜蔞15g 枳實10g 厚樸10g 茯苓10g 澤瀉10g 生姜3片二劑
二診:脹滿大減,納食增加,按壓心下已不覺痛,板硬亦不似先前,舌苔白膩,脈滑不數(shù),原方加蒼術15g ,二劑。
按:結胸一證,出自《傷寒論》,泛指邪氣滯于胸脅、脘腹之病證,為濕熱互結而成。本案濕重于熱,濕為陰邪,得陽則化,故而喜溫,烘磚溫熨,不可以此視為中寒而用辛溫:口干為濕熱中阻,津液不能上承,更不可誤為陰虛而以滋潤。二者之別,在思飲與否。
(公元 1150 年)宋.劉昉(方明)著。四十卷。論病源形色、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,分為 40 門,每門又各分子目。
《幼幼集成》(公元 1750 年)清.陳復正(飛霞)著。六卷。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,以免傷敗脾胃等,均有較好見解。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羅某,男,體素健,古稀之年,仍勤于躬耕。1973年10月1日,大雨滂沱,田間遭淋,歸來便感不適。翌日心下脹滿,烘磚溫熨,以求輕快,見食生厭,惡心嘔吐,大便溏薄,一日二行,小便黃濁,口干口苦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(shù),皆一派濕熱壅結之候。余以手診腹,心下板硬疼痛。
薛生白《濕熱病篇》云:“濕熱證,始惡寒,后但熱不寒,汗出,胸痞,苔白,口渴不思飲。”若結于心下,按之痛者,名小結胸。治當清熱利濕,通結下氣,遵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“燥勝濕,寒勝熱”,“濕淫所勝,平以苦熱,以苦燥之,以淡泄之”之法度。擬小陷胸湯加味:
黃連6g 半夏15g 瓜蔞15g 枳實10g 厚樸10g 茯苓10g 澤瀉10g 生姜3片二劑
二診:脹滿大減,納食增加,按壓心下已不覺痛,板硬亦不似先前,舌苔白膩,脈滑不數(shù),原方加蒼術15g ,二劑。
按:結胸一證,出自《傷寒論》,泛指邪氣滯于胸脅、脘腹之病證,為濕熱互結而成。本案濕重于熱,濕為陰邪,得陽則化,故而喜溫,烘磚溫熨,不可以此視為中寒而用辛溫:口干為濕熱中阻,津液不能上承,更不可誤為陰虛而以滋潤。二者之別,在思飲與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