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豆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豆油拼音注音Dòu Yóu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種植物大豆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豆油的脂肪酸中,飽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為不飽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櫚酸,后者主要是亞油酸、油酸和亞麻酸。此外的成分(1.5~2.5%)中,主要為磷脂。

    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.38~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、豆甾醇和菜油甾醇,另含β-胡蘿卜素0.04~0.2毫克%、維生素E90~110毫克%、環(huán)木波蘿烯醇和角鯊烯。

    性味

    ①《綱目》:"辛甘,熱,微毒。"

   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甘辛,溫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驅(qū)蟲,潤腸。治腸道梗阻,大便秘結(jié)不通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涂瘡疥,解發(fā)脜。"

    ②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潤燥,解毒,殺蟲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燉溫飲,1~2兩。外用:涂患處或調(diào)藥。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腸梗阻:先以胃腸減壓管抽盡胃內(nèi)容物,然后將恒溫豆油經(jīng)胃管注入或口服。劑量:1~2歲60~80毫升,2~5歲80~100毫升,6~10歲100~150毫升,10歲以上150~200毫升。同時配合腹部熱敷,必要時輸液、糾正電解質(zhì)紊亂及控制感染。如經(jīng)4~6小時療效不顯著,可再給豆油1~2次。在用豆油后2~4小時各用高滲鹽水或肥皂水行低壓灌腸1次。一般使用1~2次后即顯效果,否則即使多次使用亦未必有效。在使用豆油后經(jīng)24~36小時尚無肯定療效或病情加重時,即應(yīng)考慮手術(shù)治療。采用上法治療急性腸梗阻(包括粘連性、蛔蟲性及絞窄性)共130例,痊愈者93例,其中1次即獲成功者84例,2次者11例,3次者3例;無效而采用手術(shù)治療者共32例。實踐中觀察到,豆油療法對于一般粘連性及蛔蟲性腸梗阻療效最好,成功的98例中有78例屬此類型;但對手絞窄性腸梗阻多屬無效,32例失敗病例中,有24例屬于此類。另有用豆油60毫升。加入藕粉適量調(diào)成糊狀,每日3次分服,治療蛔蟲性腸梗阻12例,服藥后8~12小時內(nèi)即有蛔蟲排出;24小時腹痛好轉(zhuǎn),腹部索狀腫塊亦漸消退;48小時腹痛消失,腹部索狀腫塊消失。服后除大便次數(shù)增加外,無其他不良反應(yīng)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豆油拼音注音Dòu Yóu英文名Soya-bean Oil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 Merr.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廣泛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莖粗壯,密生褐色長硬毛。葉柄長,密生黃色長硬毛;托葉小,披針形;三出復(fù)葉,頂生小葉菱狀卵形,長7-13cm,寬3-6cm,先端漸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形,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,側(cè)生小葉較小,斜卵形;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。總狀花序腋生;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,有毛;花萼釧狀,萼齒5,披針形,下面1齒最長,均密被白色長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較萼長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龍骨瓣鐮形;雄蕊10,二體;子房線形,被毛。莢果帶狀長圓形,略彎,下垂,黃綠色,密生黃色長硬毛。種子2-5顆,黃綠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長約1cm?;ㄆ?-7月,果期8-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為黃棕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,油滑膩。氣清香,加熱時更明顯。在純乙醇中微溶,與乙醚、氯仿、石油醚能任意混合。相對密度為0.918-0.930。折光率為1.473-1.478。碘價為130-138。皂化價為190-195。酸價不大于3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豆油的脂肪酸中,飽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為不飽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(stearic acid)和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后者主要是亞油酸(linoleic acid)、油酸(oleic acid)和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。此外的成分(1.5%-2.5%)中,主要為磷脂。豆油的甾醇含量為0.38-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另含β-胡蘿卜素(β-carotene)0.04-0.2mg%、維生素E(即生育酚,tocopherol)90-110mg%,環(huán)木波蘿烯醇(cycloartenol)和角鯊烯(squalen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甘;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潤腸通便;驅(qū)蟲解毒。主腸蟲梗阻;大便秘結(jié);疥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燉溫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涂搽;或調(diào)他藥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綱目》:涂瘡疥,解發(fā)ZHI。

    2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潤燥,解毒,殺蟲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、雞卵黃(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),小柑、小郎傘、搽散、野辣椒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曠野,叢林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小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。出處《本草再新》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。4~9月間采收。以5月與8月為盛產(chǎn)期。采時宜在早、晚或陰雨天,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;淘凈,揀去雜質(zhì),曬干或烘干。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術(shù)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(shù)、冬術(shù)、浙術(shù)、種術(shù)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(shù)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的干燥根莖。冬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、一點血、躲蛇生、毒蛇藥、避蛇生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istolochia tuberosa C.F.Liang et S.M.Hwang采收和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別名白花杜鵑、白映山紅來源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. Don,以根及花入藥。秋末采根,夏初采花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辛、酸,溫。功能主治止咳,固精,止帶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