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沈某,男,30歲,忻口石料廠工人。作業(yè)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,致高位截癱,脫肉破胭。因護理不周,形成褥瘡,腐肉紫暗,膿血稀薄,沾染床褥,臭氣熏人,其狀甚憫。
過午發(fā)熱,已逾七日。體溫達39℃,無汗,惡寒,背心寒凜,雙被嚴蓋猶冷不止。服撲熱息痛片僅有暫時之效。
定時發(fā)熱之癥,余多用柴胡劑取效;日晡潮熱,則需承氣湯以治。今患者目不眩,口不苦,咽不干,舌紅潤,脈不弦而浮,亦無汗出蒸蒸等胃家實之狀。知邪未入少陽、陽明,而仍在太陽,故柴胡劑、承氣湯不中與也。風寒襲表,腠理密閉,治當麻黃湯汗之,然體質虛弱,汗之恐生變證,而不汗則邪無出路,舉棋不定之際,猛悟七日未傳經(jīng)者,正氣可支故也。遂擬原方以治,務于未前服之,以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也。
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炙草6g 一劑
二診:藥后大汗出,熱遂解,次日過午,熱再未潮。
按:此發(fā)熱為傷寒太陽病,非褥瘡感染引起。惡寒,無汗。脈浮為之明證,故投以麻黃湯,汗出淋漓,熱即退。
李映淮老師評語:大論“瘡家不可發(fā)汗”,即指本方而言,恐有傷津、亡陽之弊。此例有嚴重褥瘡,應屬本方之禁忌,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于“瘡家不可發(fā)汗”之訓。
《湯頭歌訣》(公元 1694 年? )清.汪昂(讱庵)著。一卷。按照《醫(yī)方集解》分門,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,以便記誦運用。
(公元 1298 年)元.王好古(進之、海藏)撰。三卷。依據(jù)《內經(jīng)》有關藥理的論述,以及張潔古《珍珠囊》和李杲《 藥類法象》、《用藥心法》等,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、升降浮沉、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沈某,男,30歲,忻口石料廠工人。作業(yè)中不慎被巨石砸碎腰脊,致高位截癱,脫肉破胭。因護理不周,形成褥瘡,腐肉紫暗,膿血稀薄,沾染床褥,臭氣熏人,其狀甚憫。
過午發(fā)熱,已逾七日。體溫達39℃,無汗,惡寒,背心寒凜,雙被嚴蓋猶冷不止。服撲熱息痛片僅有暫時之效。
定時發(fā)熱之癥,余多用柴胡劑取效;日晡潮熱,則需承氣湯以治。今患者目不眩,口不苦,咽不干,舌紅潤,脈不弦而浮,亦無汗出蒸蒸等胃家實之狀。知邪未入少陽、陽明,而仍在太陽,故柴胡劑、承氣湯不中與也。風寒襲表,腠理密閉,治當麻黃湯汗之,然體質虛弱,汗之恐生變證,而不汗則邪無出路,舉棋不定之際,猛悟七日未傳經(jīng)者,正氣可支故也。遂擬原方以治,務于未前服之,以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也。
麻黃10g 桂枝6g 杏仁10g 炙草6g 一劑
二診:藥后大汗出,熱遂解,次日過午,熱再未潮。
按:此發(fā)熱為傷寒太陽病,非褥瘡感染引起。惡寒,無汗。脈浮為之明證,故投以麻黃湯,汗出淋漓,熱即退。
李映淮老師評語:大論“瘡家不可發(fā)汗”,即指本方而言,恐有傷津、亡陽之弊。此例有嚴重褥瘡,應屬本方之禁忌,不能因治愈本案而有疑于“瘡家不可發(fā)汗”之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