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臨床生物化學》 一、水平衡

    人體內(nèi)含水量的變動與年齡(圖5-1)和疾病密切相關(guān)。

    圖5-1 人體水含量與年齡的關(guān)系

    小兒每日水的攝入量(含體內(nèi)氧化產(chǎn)生的水)略大于排出量,其中約有攝入量的0.5%-3.0%保留在體內(nèi)用以生長。成年人每日通過飲水(約1200ml),攝食含的水(約1000ml)和體內(nèi)氧化時釋放出的水(約300ml)以維持水的需要量,平均總進水量約2500ml,攝入量等于排出量。小兒水交換速度比成人快,如體重7.0kg嬰兒每日排出水約700ml,占細胞外液的1/3,但70kg體重的成人水交換率只占細胞外液的1/7,這就是小兒易引起脫水的原因。

    機體對水的需要量與代謝熱量成正比,每天散熱所需水量約占體內(nèi)總量的1/4,經(jīng)體表面無形蒸發(fā)散失以維持體溫,每散發(fā)0.58cal熱需蒸發(fā)水量約1ml,如成人每日按代謝產(chǎn)熱2000cal計算,無形蒸發(fā)失水量約為:

    2000×1/4×1/0.58=826ml

    (1cal=4.18J)

    蒸發(fā)途徑是由皮膚以所謂不顯性出汗方式及呼出的水蒸氣的形式排出,亦稱為非顯性失水。非顯性失水量,加上每天最低排出尿量500ml,其總量約為1500ml,這就是每天需要補充水的數(shù)量,即臨床的“生理需水量”。小兒需水量一般按每代謝100cal熱需消耗120-150ml計,在禁食情況下,按基礎(chǔ)代謝計算即60-90ml(kg·d)。

    室溫30℃時,每增加1℃,機體應增加當日需水量10%-13%。體溫每增加1℃代謝熱卡增加12%,生理需水量也增加。疾病過程中,如氣管切開、嚴重燒傷、腹膜炎等代謝率增加,需水量也相應增加,相反,人工冬眠及手術(shù)后,應減少需水量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柳寶詒
  • 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高秉鈞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熱病學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王旭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