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集驗(yàn)方》 治痔瘡及谷道癢痛方

    作者: 洪氏

    凡治病有五,若肛邊生肉如鼠乳出孔外,時(shí)時(shí)膿血出者,名牡痔也;若肛邊腫痛生瘡者,名酒痔也;若肛邊有核痛及寒熱者,名腸痔也;若大便輒清血出者,名血痔也;若大便難,肛良久不肯入者,名氣痔也。此皆坐中寒濕,或房室失節(jié),或醉飽過(guò)度所得,當(dāng)時(shí)不為患,久久不瘥,終能困人,別有大方,今單行亦要便宜,根據(jù)按用之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治五痔,有氣痔,溫寒濕勞即發(fā),蛇蛻皮主之;牡痔,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頗見(jiàn)外,妨于更衣,鱉甲主之;牝痔,從孔中起外腫,五、六日自潰出膿血, 皮主之;腸痔,更衣挺出,久

    上所主藥,皆下篩,等分,隨病倍其所主藥為三分,旦早以井華水服方寸匕,病甚者旦暮服之,亦可至四、五服。唯得食干白肉,病瘥之后,百日乃近房室。又用藥內(nèi)下部,有瘡內(nèi)中,無(wú)瘡

    又方

    野葛(末)

    上一味,以刀圭內(nèi)藥中服,五日知,二十日若三十日愈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又方

    煮槐根洗之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又方

    煮桃根洗之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治五痔不以年月日久新方。

    枳實(shí)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空心飲下二十丸。(《證類(lèi)本草》卷十三)

    五痔散,主酒客勞及損傷,治下部中傍孔,起居血縱橫出方。

    赤小豆(四分熬) 黃 (三分) 附子(包) 白蘞 桂心(各一分) 芍藥 黃芩(各二分)

    上七味,搗分散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止血大驗(yàn)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治五痔,大便肛邊清血出,紫參丸,治不瘥,服之無(wú)不瘥方。

    紫參 秦艽 亂發(fā)灰 紫菀 濃樸(炙以上各一兩) 本(二兩) 雷丸(半升) 白芷(一兩) 蟲(chóng)(半兩熬) 貫眾(三兩去毛) 豬后懸蹄甲(十四枚炙) 虻蟲(chóng)(半兩去翅足熬) 石南(半

    上十三味搗篩,以羊脊骨中髓合豬脂各半升煎,和丸如梧子,未食酒服十五丸,日再,亦可飲下,劇者夜一服。四日肛邊癢止,八日膿血盡,鼠乳悉愈,滿(mǎn)六十日,終身不復(fù)發(fā),久服益善。有痔病十八年,肛出長(zhǎng)三寸,服此方即愈,亦治脫肛。有人熱可除羊髓,以赤蜜代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治痔, 皮丸方。

    槐子(三兩) 附子(炮二兩) 當(dāng)歸(二兩) 連翹(二兩) 干地黃(五兩) 干姜(二兩) 礬石(二兩燒令汁盡) 續(xù)斷 黃 (各一兩) 皮(一具,細(xì)切,熬令

    上十味,搗篩,蜜丸,飲服十五丸如梧子,日再,加至三十丸,亦可主痔。常用大驗(yàn)。

    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又方

    以生槐皮十兩削去黑皮,熟搗,丸如彈子,綿裹內(nèi)下部中,大效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又方

    以槐赤雞一斤為散,飲服方寸匕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治痔疾下血,疼痛不止方。

    以玩月砂不限多少,慢火熬,令黃色為末,每二錢(qián)入乳香半錢(qián),空心溫酒調(diào)下,日三、四服瘥。砂即兔子糞是也。(《證類(lèi)本草》卷十七)

    洗痔方

    以連翹煎湯洗,訖,刀上飛綠礬入麝香貼之。(《證類(lèi)本草》卷十一)

    治谷道中癢痛、痔瘡,槐皮膏方。

    槐皮(五兩) 甘草 當(dāng)歸 白芷(各二兩) 陳豉 桃仁(各五十粒去皮) 赤小豆

    上七味,銼,以豬脂二升煎,候白芷黃膏成,去滓,以涂之,日三度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六)

    治谷道赤痛方。

    菟絲子熬令黃黑,和以雞子黃,以涂之,日三。(《醫(yī)心方》卷七)

    又方

    取杏仁熬令黃,搗作脂涂之。(《醫(yī)心方》卷七)

    治蟲(chóng)食下部方。

    胡粉、雄黃分等,末,著谷道中。(《醫(yī)心方》卷七)

    治 蟲(chóng)杏仁湯方。

    杏仁五十枚,苦酒三升,鹽一合,煮取五合,頓服之。(《醫(yī)心方》卷七)

更多中醫(yī)書(shū)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