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集驗(yàn)方》 治虛勞里急骨熱羸瘦諸不足方

    作者: 洪氏

    治虛勞里急諸不足,黃 健中湯方。

    黃 (三兩) 桂心(三兩) 甘草(三兩炙) 芍藥(二兩) 生姜(四兩) 大棗(十二枚擘) 飴

    上七味,切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內(nèi)飴糖,令消,適寒溫服一升,間日可作。嘔者倍生姜;腹?jié)M者去棗,加茯苓四兩。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十七)

    枸杞湯,治虛勞,口中苦渴,骨節(jié)煩熱或寒方。

    枸杞根白皮(切五升) 麥門冬(一升去心) 小麥(二升洗)

    上三味,以水二斗,煮麥?zhǔn)焖幊桑プ?,分服一升,瘥止。(《外臺(tái)》卷十七)

    淮南五柔丸,治虛勞不足,飲食不生肌膚,三焦不調(diào),大便秘澀,此藥和腸臟并治癖飲百病方。

    大黃(一斤) 前胡(二兩) 茯苓(一兩) 細(xì)辛(一兩) 蓯蓉(一兩) 半夏(一兩湯洗) 當(dāng)歸

    上九味,搗篩蜜和,搗萬杵,丸如梧子,食前以湯飲下五丸,日再服,加至十丸。忌生菜凡男女因積勞虛損,或大病后不復(fù)常,若四體沉滯,骨肉疼酸,呼吸少氣,行動(dòng)喘 ,或小腹拘急,腰背強(qiáng)痛,心中虛悸,咽干唇燥,面體少色,或飲食無味,陰陽廢弱,悲憂慘戚,甘草(二兩) 桂(三兩) 芍藥(四兩) 生姜(五兩,無者亦可用干姜) 大棗(二七枚) 飴(

    上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(nèi)飴,分三服。間日復(fù)作一劑。復(fù)可將諸丸散耳。

    黃 加二兩、人參二兩為佳。若患痰滿及溏泄,可除飴耳。(《肘后方》卷四)

    又方

    烏雌雞一頭,治如食法,以生地黃一斤,切,飴糖二升,內(nèi)腹內(nèi),急縛,銅器貯甑中蒸五升米久,須臾,取出食肉,飲汁,勿啖鹽。三月三度作之。神良。并止盜汗。(《肘后方》卷

    治心虛驚悸不定,羸瘦方。

    荊瀝二升,以火煎至一升六合,分服四合,日三夜一。(《證類本草》卷十二)

    腎氣丸,治虛勞不足,大渴欲飲水,腰痛小腹拘急,小便不利方。

    干地黃(八兩) 山茱萸 薯蕷(各四兩) 澤瀉 牡丹皮 茯苓(各三兩) 桂心 附子(各二

    上末之,蜜丸如梧子,酒下十五丸,日三,加至二十五丸。(《千金方》卷十九)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鄭壽全,字欽安 
  • 清 黃元御 著

    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
    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
    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(yùn)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(zhǎng)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李中梓
  • 作者:
    吳坤安
  • 作者:
    嚴(yán)則庵纂輯、裘慶元輯
  • 《傷寒明理論》(公元 1156 年)金.成無己著。三卷。對(duì)于《傷寒論》的 50 個(gè)證作了分析此較。 附方論一卷,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。

    作者:
  • (公元 219 年)漢.張機(jī)(仲景)著。十六卷。總結(jié)三世紀(jì)以前的臨床經(jīng)驗(yàn),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。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。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劉完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