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查古籍
清 黃元御 著
黃元御醫(yī)書總目錄
《素問懸解》《靈樞懸解》《難經(jīng)懸解》《傷寒懸解》《金匱懸解》《傷寒說意》
《四圣心源》《素靈微蘊》《四圣懸樞》《長沙藥解》《玉楸藥解》
《圣濟總錄》(公元 1117 年)宋.太醫(yī)院編。二百卷。分 66 門,每門又分若干病證,闡述病因病理,詳述治法方藥,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(yī)學(xué)全書。
《審視瑤函》(公元 1644 年)明.付仁宇(允科)[傅仁宇]著。六卷,首一卷。 先總論,次方論。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,并述眼科手術(shù)方法,附有醫(yī)案、圖說、歌括。
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曰∶榮者水谷之精也。和調(diào)五臟,灑陳于六腑,乃能入于脈也。源源而來,生化于脾,總統(tǒng)于心,藏于脾肝,宣布于肺,施泄于腎,灌溉一身。目得之而能視、耳得之而能聽、手得之而能攝、掌得之而能握、足得之而能步、藏得之而能液、腑得之而能氣、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,由此使然也。注之于脈,少則澀,充則實。常以飲食日滋,故能陽生陰長,液汗變化而赤為血也。生化旺,則諸經(jīng)恃此而長養(yǎng);衰耗竭,則百脈由此而空虛??刹恢旔B(yǎng)哉。故曰∶血者,神氣也。持之則存,失之則亡。是知血盛則形盛,血弱則形衰;神靜則陰生,形役則陽亢;陽盛則陰必衰,又何言陽旺而生陰血也。蓋謂血氣之常,陰從乎陽,隨氣營運于內(nèi),而無陰以羈束,則氣何以樹立?故其致病也易,而調(diào)治也難。以其比陽常虧,而又損之,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,可以見矣。諸經(jīng)有云∶陽道實,陰道虛。陽道常饒,陰道常乏。陽常有余,陰常不足。以人之生也,年至十四而經(jīng)行,至四十九而經(jīng)斷,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。知此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∶妄行于上則吐衄;衰涸于外則虛勞;妄返于下,則便紅;稍血熱則膀胱癃閉;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(fēng);陰虛陽搏,則為崩中;濕蒸熱瘀,則為滯下;熱極腐化則為膿血。火極似水。血色紫黑;熱盛于陰,發(fā)于瘡瘍;濕滯于血,則為痛癢癮疹,皮膚則為冷痹。蓄之在上,則人喜忘;蓄之在下,則為喜狂。墮恐跌仆,則瘀惡內(nèi)凝。若分部位∶身半以上,同天之陽;身半以下,同地之陰;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。治血必血屬之藥,欲求血藥,其四物之謂乎。河間謂隨證輔佐謂之六合湯者,詳言之矣。余故陳其氣味專司之要,不可不察。夫川芎血中之氣藥也,通肝經(jīng),性味辛散,能行血滯于氣也。地黃血中血藥也,通腎經(jīng),性味甘寒,能生真陰之虛也。當歸分三,治血中主藥。通腎經(jīng),性味辛溫,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(jīng)也。
芍藥陰分藥也,通脾經(jīng),性味酸寒,能和血氣腹痛也。若求陰藥之屬,必于此而取則焉?!镀⑽刚摗酚性啤萌羯浦握?,隨經(jīng)損益,損其一二味之所宜為主治可也。此特論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。若氣虛血弱,又當從長沙。
血虛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生陰血也,若四物者,獨能主血分受傷,為氣不虛也。輔佐之屬∶若桃仁、紅花、蘇子、血竭、牡丹皮者,血滯所宜;蒲黃、阿膠、地榆、百草霜、櫚灰者,血崩所宜;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者,血痛所宜;蓯蓉、鎖陽、牛膝、枸杞子、益母草、夏枯草、敗龜板者,血虛所宜;乳酪血液之物,血燥所宜;干姜桂者,血寒所宜;生地黃、苦參,血熱所宜;此特取其正治之大略耳。以其觸類而長,可謂無窮之應(yīng)變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