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(shuō)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(shuō)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(shuō)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熱閉者,熱搏津液,腸胃燥結(jié),傷寒熱邪傳里,及腸胃素有積熱者,多有此疾。其癥面赤身熱,腹中脹閉,時(shí)欲喜冷,或口舌生瘡。
大黃飲子治身熱煩躁,大便不通。
大黃(濕紙裹煨,二錢) 杏仁(炒,去皮尖) 枳殼(麩炒) 梔子仁 生地黃(各一錢半)人參 黃芩(各七分) 川升麻(一錢) 甘草(炙,五分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姜五片,豆豉二十一粒,烏梅一枚,煎至一盅,不拘時(shí)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