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(公元 341? )晉、葛洪(稚川)著。八卷。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,在倉促發(fā)病時可以應用。經(jīng)梁.陶弘景增補,金.楊用道又加附方。
《證治準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繩》。
《證治準繩》(公元 1602 年)明.王肯堂(宇泰、損庵)著。一百二十卷。分為“證治”“傷寒”“瘍醫(yī)”“幼科”“女科”“類方 “等六部份。內(nèi)容豐富,參驗脈證,辨析透徹,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。此書又稱為《六科準繩》。
咽喉如有物妨悶者,肺胃壅滯,痰氣相搏,結于喉間。《金匱》所謂咽中如有炙臠;《千金》所謂咽中貼貼,狀如炙臠,吞不下吐不出者是也。其癥婦人多郁者恒患之?!妒セ莘健吩啤脩n愁思慮,氣逆痰結,皆生是疾也。
《醫(yī)學正論》∶喉干燥痛,四物加桔梗、荊芥、黃柏、知母煎服立已。
咽喉干枯,常如毛刺,吞咽有礙者,風燥也,宜荊防敗毒散,加薄荷、黃芩,倍桔梗,入生姜煎服。
濃樸湯
濃樸(姜汁,炙) 赤苓 紫蘇葉(各一兩) 半夏(姜制,一兩半)
每服三錢,入生姜三片同煎,食后溫服。
杏仁煎
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 桑根白皮 貝母(各一兩半) 酥(半兩) 生姜汁(二合) 生地汁(二合半) 大棗(六十枚) 紫菀(二分) 甘草(炙) 桔梗(炒) 五味子 地骨皮 赤茯苓(去皮,各一兩) 人參(三分)
共十四味,研杏仁以水五升,濾取汁,將草藥細銼,同煎至二升,以綿濾去滓,續(xù)下酥及地黃汁,慢火煎成膏,每食后含一匙,細細咽津。
按∶喉間痰氣結聚成核,久而不散,則生燥澀,濃樸湯用辛味以破之也。杏仁煎,假潤藥以通之也。
發(fā)聲散治咽痛生瘡妨悶。
黃栝蔞(大者一枚) 桔梗(七錢半) 白僵蠶(五錢,炒) 甘草(二錢,炒)
上為末,每取少許,干摻。如咽腫紅紫色,加樸硝一錢,如喉中有小白頭瘡,入白礬末五分。
通嗌散治喉痛生瘡,聲啞。
白硼砂(二錢) 孩兒茶 青黛 滑石 寒水石(各一錢) 蒲黃 馬牙硝 枯白礬(各六分) 黃連 黃柏(各五分) 片腦(二分)
上為細末,煉化白砂糖和丸芡實大,臥時舌壓一丸,自化入喉神效。
一人但飲食,若別有一咽喉,斜過膈下,經(jīng)達左脅而作痞悶,以手按之,則漉漉有聲,以控涎丹十粒服之,少時痞處熱作一聲,轉瀉下痰飲二升,再食正下而達胃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