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金匱懸解》 瘀血十

    病者如有熱狀,煩滿,口干燥而渴,其脈反無熱,此為陰伏,是瘀血也,當下之。

    如有熱狀者,無熱而似熱也。煩滿者,丁火不降則心煩,辛金不降則胸滿也。口干燥渴,即上章之口燥而欲漱水也。其脈反無熱者,內(nèi)原無火,故脈不洪數(shù)也。此為陰氣伏留,營血瘀澀,阻格陽氣,逆而不降,故見以上諸證。是瘀血也,法當下之。下瘀血湯,見婦人“產(chǎn)后”。

    血之吐、衄、溲、便,必因先瘀而不行。血已郁矣,而不亡于吐衄,則血瘀于上,不亡于溲便,則血瘀于下。瘀而不去,較之外亡者更重,不得不下也。

    凡驚悸、吐衄、瘀血,往往相兼而見。虛勞之家,必有驚悸、吐衄之條。驚悸皆同,而吐衄或不盡然,不知吐衄不見,則瘀血內(nèi)凝矣。始若抱卵,終如懷子,環(huán)臍結(jié)硬,歲月增添,此病一成,未有長生者也。男子猶少,婦人最多。初瘀失下,后治頗難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