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金匱懸解》 濕病四

    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(qiáng),欲得覆被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飲,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
    濕郁發(fā)熱,皮毛蒸泄,則汗自出。若但頭上汗出,是其陽郁于上,而猶未盛于中也。濕在太陽之經(jīng),脈絡(luò)壅阻,是以背強(qiáng)。(太陽行身之背)。陽郁不得外達(dá),是以惡寒。俟其濕熱內(nèi)盛,而后可下。若下之太早,則土敗胃逆,噦而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。以太陰土濕,乙木遏陷,而生下熱,在于丹田。至其胸中,全是濕寒,雖渴欲得水,卻不能飲,止是口中燥、煩而已。以其陽郁于上,故頭汗口渴。舌竅于心,陽虛火敗,肺津寒凝,膠塞心宮,故舌上如胎,實(shí)非盛熱生胎也。

    蓋濕證不論寒熱,總因陽虛。陽郁不達(dá),是以生熱。陽氣極虛,則不能化熱,止是濕寒耳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